1965年7月20日,闊別祖國16年的李宗仁回國故土,周總理、賀老總等人親自去機場迎接。
周總理迎接李宗仁
27日,毛主席會見了李宗仁,在與李宗仁交談中,毛主席感慨道:如果蔣介石回來,我一定去迎接他,毛主席這句話道出了心中的無奈和對祖國統一的心愿!
李宗仁的歸國路,是一段持續十年的漫長旅程,1949年12月,隨著國民黨政權的崩潰,李宗仁以“赴美就醫”為名從香港飛往美國,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海外寓公生活。
1955年,一個轉機悄然出現,周恩來總理在萬隆亞非會議上發表有關臺灣問題的聲明,提出中國政府愿意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這一聲明傳到美國,深深觸動了李宗仁,他隨后發表了《關于臺灣問題的建議》,高度贊揚新中國建設成就,建議中國的問題由中國人自己解決。
![]()
李宗仁
李宗仁的轉變引起了中國共產黨的重視,1956年4月,黨中央邀請定居香港的李宗仁政治秘書程思遠首次秘密北上北京,商討相關事宜。
周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接見程思遠時,提出國共兩黨可以進行第三次合作,以實現祖國統一,并表示歡迎李宗仁回國看看。
隨后,周恩來制定了著名的“四可政策”:李宗仁可以回國定居;可以回國后再去美國,可以在歐洲暫住一個時期再定行止,回來以后可以再出去,如果還愿意回來,可以再回來。
這一開明政策徹底打消了李宗仁的顧慮,他得知“四可”內容后興奮地說:“我只要“一可”,回到祖國定居,安度晚年。”
![]()
李宗仁
1965年7月13日,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潔和秘書程思遠,從瑞士蘇黎世起飛,遠渡重洋,最終于7月18日抵達廣州,完成了一段險象環生的歸國之旅。
1965年7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李宗仁夫婦,剛一見面,毛主席就以他特有的幽默口吻說:“德鄰先生,你這一次歸國,是誤上了賊船啊”!
臺灣當局口口聲聲叫我們做“匪”,還叫祖國大陸做“匪區”,你不是誤上賊船是什么呢?”程思遠連忙替李宗仁答道:“我們搭上這一條船,已登彼岸。”
毛主席接著說:“跑到海外的,凡是愿意回來,我們都歡迎,他們回來,我們都以禮相待,”這句簡單而有力的話,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所有海外國民黨人員的開放態度。
![]()
毛主席和李宗仁等人
李宗仁在談話中深以臺灣問題久懸不決為慮,毛主席回應道:“德鄰先生,不要急,臺灣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來的,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接見結束后,毛主席邀請李宗仁一行合影并共進午餐,這張照片記錄下了毛主席與李宗仁并肩而立的歷史瞬間,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對原國民黨軍政人員的寬容與團結。
李宗仁回國后,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熱烈歡迎,一些黨內外領導人和知名人士、李宗仁的舊部老友親自迎接和款待,讓他由衷感到欣慰和感動。
![]()
毛主席和李宗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李宗仁回歸祖國的同時,另一場關乎兩岸關系的秘密談判也在緊張進行中。
1965年7月18日,曹聚仁被秘密接上一艘輪船,在船上與時任臺灣“國防部長”的蔣經國見面,兩人寒暄后,蔣經國便斥退左右,關上艙門,進入實質性交談。
蔣經國告訴曹聚仁,臺灣想和北京方面談判,但不知北京的具體意向。
輪船在臺灣一個偏僻小港停泊后,曹聚仁與蔣經國上岸飛往臺中日月潭蔣介石的官邸,日月潭涵碧樓成為這次秘密商談的地點。
7月20日,正是李宗仁到達北京的同一天,蔣介石在蔣經國陪同下,在涵碧樓接見曹聚仁。
![]()
蔣介石和兒子
曹聚仁出示了毛主席給蔣介石的一首《臨江仙》詞,其中有“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歸”句,表達了毛主席“國共再攜手,一笑泯恩仇”的誠意!
國共兩黨的恩怨情仇,并非始終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在民族利益面前,兩黨曾多次展現合作的可能性。
1945年抗戰勝利后,毛主席不顧個人安危,于8月28日飛抵重慶,與蔣介石進行了為期43天的“重慶談判”,在談判期間,毛主席甚至六進林園會晤蔣介石。
![]()
重慶談判
在紛繁復雜的談判過程中,毛主席與蔣介石進行了多次正式或非正式的會談,蔣介石起初向國民黨人士表明對毛主席來渝后的方針:
“決以誠摯待之,政治與軍事應整個解決,但對政治之要求予以極度之寬容,而對軍事則嚴格之統一,不稍遷就。”
為表“誠信”,蔣介石對毛主席示以禮遇,“請其入余之對座也”,毛主席則在下榻處與蔣介石不期而遇,兩人在小徑上相遇并進行了簡單交談。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國共雙方最終簽署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同意和平民主建國的基本方針。
雖然這次談判未能阻止內戰的爆發,但為1949年后的兩岸和談留下了歷史伏筆。
![]()
老蔣和毛主席
歷史總是充滿意外,1965年國共雙方本已接近達成和平統一的歷史性協議,卻因1966年大陸爆發的“事情”而再生變數。
李宗仁回國后,于9月26日下午3時在全國政協禮堂三樓舉行了盛大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他在會上深情談了回國兩個多月來的觀感,并發表了對時局的看法。
他坦誠地說:“我與蔣先生共事幾十年,意見相左,但并無仇恨,如果蔣先生愿意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我宗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李宗仁歸來開創了一個重要的先例,他在生命最后的歲月里,親眼看到了祖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
李宗仁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在他病逝前,口授了一封給毛主席和周總理的信,其中寫道:“我在1965年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所走的這條路是走對了的。”
而毛主席說的那句話——“跑到海外的,凡是愿意回來,我們都歡迎”至今仍在兩岸關系的歷史長廊中回響。
周總理曾評價李宗仁歸來為“歷史文件”,并肯定他為人民做的兩件好事:臺兒莊戰役和歸來。
歷史無法假設,卻常常引人深思,若蔣介石當年把握住那次機會,或許兩岸關系的篇章將會截然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