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耳君前幾天在德勝門一帶閑逛,走到大石橋胡同61號,看到一處不起眼的院門,門口掛著“拈花寺”三個字。同行的朋友愣了一下:“這地方還有寺?”其實,拈花寺正是老北京“內城八大剎”之一,只是如今低調得很,不開放參觀,只能在外頭看看。但它背后的故事,可一點也不小。
一、太監馮保修的廟,為了李太后歡心
這寺的第一任“金主”,是明代有名的太監馮保——那個和張居正并肩權傾朝野的人。
明萬歷九年(1581年),馮保為了討萬歷生母李太后的歡心,買下太監趙明楊的宅子,專門請來佛教高僧“遍融”修建寺廟。當時李太后信佛,聽說修廟能積德,馮保也順勢“出資行善”。這座寺原名“護國報恩千佛寺”,供奉銅制千佛像和十八羅漢像,香火鼎盛。
在右耳遠聞的角度看來,那時候修廟不光是信仰,也是一種“政治禮數”,誰能在太后面前表現孝心,就有面兒。
![]()
二、遍融大師的故事:從書生到悟道高僧
寺建好后,遍融大師成為首任主持。
他本是四川書香世家出身,三十多歲時忽然看破紅塵,拜師學佛。一路從峨眉山走到廬山,再到京城柏林寺講經,最后名聲傳遍江南北。傳說他聽到一句“欲識佛境界,當凈其心如虛空”,當場頓悟。
他和明代官員陸樹聲的一段問答流傳至今——
陸問:“文殊的智慧是什么?”遍融答:“別被外界帶節奏。”
再問普賢行,答:“管好自己這顆心。”
短短幾句話,倒也挺像我們今天說的“心定則不亂”。
![]()
三、雍正題名“拈花寺”,皇家氣質依舊
時間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撥款重修此寺,并賜名“拈花寺”,題額“覺岸慈航”,寓意佛陀“拈花微笑”的典故。乾隆后來又題了“普明宗鏡”,讓這座寺廟徹底成了皇家寺院。
雍正皇帝本人信佛,改寺題匾這種事,他最愛親力親為。如今雖然寺門緊閉,但門匾上那幾個字,還能看出當年的風范。
四、戰火、出版廠、火災——寺的命運多舛
到了上世紀,拈花寺經歷了不少波折。1937年日軍侵華時,寺里的銅佛像被擄走;上世紀60年代,人大出版社進駐拆了大雄寶殿;2009年又因電線短路失火,西配殿被燒毀。
聽附近老街坊說,早年寺后院還有遍融大師的畫像和一尊銅牛——那是他生前最愛的隨身物,但如今都已不見蹤影。
不過在那動蕩的年代,也有溫情一幕。抗戰時的住持金朗和尚,在寺里辦了婦孺收容所,救助了上千名難民。這段歷史,老北京人提起時仍會肅然起敬。
五、逛完寺門口,還能順路看這些地兒
拈花寺所在的德勝門片區,附近好去處不少:什剎海、后海的酒吧街,鐘鼓樓的老北京中軸線,德勝門箭樓——如今的古代錢幣展覽館都在不遠處。
如果天氣好,騎車繞一圈,就是一次穿越古今的小旅行。
結尾:
如今的拈花寺不對外開放,但那扇老木門后,藏著幾百年的故事。
有人說老北京的魅力,就在這些“轉角遇到歷史”的胡同。
你呢?要是路過德勝門,會不會也停下來,看看那塊寫著“拈花寺”的小匾?
右耳君挺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