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號,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剛剛應約與歐盟委員謝夫喬維奇會談,雙方確認要在布魯塞爾就稀土出口管制與電動車補貼展開談判。就在氣氛看似緩和時,外媒在22號曝出另一條新聞:31個國家正“密謀反華”,名單里包括歐盟成員與G7核心。談判剛點頭,風向立刻變天。稀土沒出港,外交牌桌上已經起了煙。
談判桌上的微笑,布魯塞爾的暗流
21號的那場會議看似例行,卻被外界盯得緊。中歐關系這幾年波瀾起伏,從太陽能板到電動車,從光伏產能到稀土出口,摩擦不斷。歐盟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起反補貼調查,中國隨即調整稀土出口政策,限制高純度稀土與部分磁材產品出口。雙方在貿易與安全議題上針尖對麥芒。
![]()
會后,中方確認將派團赴布魯塞爾進行面對面磋商,時間定在近期。這被視作積極信號。歐方媒體報道稱,中方“釋放善意”,希望通過談判降低摩擦。布魯塞爾的官員也對外表示,期待找到“技術性解決方案”。表面上,雙方都維持克制,氣氛似乎在緩和。
稀土是這次焦點。稀土不僅是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原料,也是一張戰略底牌。電動車、電機、芯片都離不開它。中國掌握全球七成以上的稀土供應,歐盟卻在這條鏈上高度依賴進口。稀土出口管制一出,歐洲工業界壓力陡增,尤其是德國和法國的電動車巨頭,擔心生產受阻。
電動車補貼爭議也沒閑著。歐盟去年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指責中國廠商“政府扶持過多、價格不公”。中方回應稱,調查缺乏事實依據,帶有保護主義傾向。兩方互不相讓,但都清楚,貿易戰再升級,雙方都得疼。布魯塞爾會議就是為降溫而設。
![]()
就在外界以為“談談總比吵吵好”的時候,第二天的消息讓氣氛瞬間冰涼。外媒曝出所謂“31國閉門會晤”,主題直指“對華經濟安全合作”,涵蓋歐盟主要成員與G7國家。消息源稱,這場會議旨在協調對中國供應鏈、關鍵礦產和技術出口的新管控框架。中國剛應邀赴歐談判,31國就背后另開小會,這對比太刺眼。
從曝光的細節看,會議多由西方國家經濟安全部門參與。話題包括稀土替代供應、戰略原材料儲備、以及對新興科技領域投資審查。表面理由是“防止依賴單一國家”,但與中方稀土管制時間重合,意味濃厚。歐盟在臺上談合作,臺下忙著算“脫鉤”的賬,外交節奏看似溫和,實則防備心未放。
![]()
國際媒體的標題一夜之間變了調。談判的“積極信號”被壓在角落,“31國聯手遏制中國”成了。這場政治反轉讓觀察者搖頭:一邊請你來談,一邊密室籌劃如何削弱你。歐洲口中的“經濟安全”成了模糊的盾牌,看似理性,實則充滿戒心。
31國的算盤,歐盟的兩面牌
從名單看,這“31國”大多是熟面孔。七國集團成員悉數在列,加上歐盟委員會及多數成員國,再補上澳大利亞、韓國、新西蘭等“合作伙伴”。這些國家在過去兩年間頻繁出現在“供應鏈安全”“去風險”“技術防護”等議題上。它們的公開立場幾乎一致——減少對中國的戰略依賴。
會議的關鍵詞是“關鍵礦產”。稀土、鋰、鎳、鈷全在討論清單上。歐洲多國已經在非洲、澳洲、南美尋找新的稀土來源,還提出建立歐盟版“關鍵原材料法”,要在2030年前把本地供應比例提升到65%。表面是工業計劃,本質是供應脫鉤。中國稀土出口一旦收緊,這些計劃瞬間成了熱項目。
![]()
G7國家的算盤更直接。美國早在2023年就推動“友岸外包”計劃,把半導體、稀土等產業鏈遷回盟友陣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積極響應。如今又拉上歐盟,試圖打造一個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資源網絡。美國能源部曾明確表示,要在“關鍵礦物戰略”中排除中國主導地位。
歐洲的態度則更復雜。它既需要稀土,也怕被掐脖子。稀土管制讓歐盟警覺,但它又離不開中國市場。德國汽車依賴中國稀土磁體,法國新能源企業需要中國材料。布魯塞爾想穩供應,又怕失去輿論主動權。于是出現尷尬局面:一邊要求對話,一邊推動防護政策。
“31國會議”被曝出的時間點尤其微妙。前一天中歐剛宣布重啟稀土談判,第二天這些國家就被爆“協調對華經濟戰略”。中歐談判成了舞臺,背后會議是劇本。對中國而言,這是外交考驗;對歐盟而言,則是利益平衡。它要維持與美國的戰略協調,又不能放棄中國市場。
![]()
一些歐洲媒體的報道用詞格外巧妙,稱會議“旨在加強經濟安全協調,以防止關鍵供應風險”。這樣的語言既能安撫美國,又能避免公開撕破臉。但在效果上,它傳遞出的信號依舊是:西方在“團體化”應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力。稀土只是一個入口,背后是整個科技鏈的競爭。
中國外交部回應時強調,對外出口管制是正常的安全措施,符合國際規則;同時呼吁歐方不要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新華社評論則指出,歐洲的“去風險”若變成“去中國化”,只會傷及自身。電動車、風能、儲能產業鏈在中國的規模不是短期能替代的。31國想重組供應鏈,難度不小,成本更高。
布魯塞爾內部其實心知肚明。歐盟委員會有人提醒,歐洲的產業競爭力正在下降,與中國脫鉤會進一步削弱制造業。德國商界尤其焦慮,認為歐盟此舉是“戰略過度防守”。談判桌上表態合作,政策層面另起小會,歐洲的兩面策略讓整個事件帶著戲劇味,也暴露出內部不安。
![]()
歐盟與G7“聯手”背后的深層邏輯
隨著歐盟和七國集團在22日聯合表態,要對中國進行一系列經濟與貿易上的新一輪施壓,背后的深層邏輯逐漸浮出水面。這不僅僅是對中國單一政策的反映,而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不斷上升的“戰略對抗”。
當歐盟和G7發布聯合聲明時,立刻激起了輿論的廣泛討論。這些國家的聯合行動,顯然是在把中國作為全球競爭的核心議題之一進行處理,而中國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中日益增強的話語權,正是這場博弈的根源之一。
對于歐盟來說,經濟的復雜性決定了它與中國之間既存在深度合作,又面臨不可忽視的矛盾。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貿易、科技、市場等多個領域的競爭力日益提升,這讓一些傳統大國感到焦慮。尤其在綠色產業、電動汽車、5G等領域,中國的技術進步對歐盟及其成員國形成了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勢表現,特別是稀土資源的控制權,使得這些大國不敢輕視其潛在威脅。
![]()
這種局勢在歐盟內部掀起了不少爭議。一方面,歐盟需要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另一方面,歐盟同樣擔心中國在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資源上的主導地位。因此,歐盟和七國集團的聯合行動,可以看作是他們應對中國崛起的一種防范性措施。通過聯合施壓,他們試圖迫使中國做出一些政策讓步,尤其是在資源出口和貿易公平等方面。
而美國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美方多次通過“自由市場”與“公平競爭”的口號,要求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遵循一套西方主導的規則。
美國在多邊平臺中的強勢態度,加上其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力量,使得歐盟和G7不得不在某些關鍵問題上與美國保持一致。這也是為什么在此次談判中,歐盟和七國集團聯合發聲,表態要加強對中國的戰略壓制,尤其是在涉及全球技術主導權和能源安全的問題上。
![]()
然而,這一切背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對“全球治理”的爭奪。中國近年來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全球性經濟合作平臺,正日益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的全球秩序。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已成為西方國家不能忽視的現實。在這種背景下,歐盟和G7的聯合施壓,實際上也是試圖通過強化自身的“全球治理話語權”,對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地位進行遏制。
無論如何,這場圍繞稀土、貿易、技術等問題的博弈,顯示了世界大國間的經濟競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此,中國不僅要面對歐洲和美國的挑戰,還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關系網絡。
![]()
中國的應對策略與全球格局的變動
面對歐盟和七國集團的集體壓力,中國的應對策略顯得尤為重要。5月23日,中國商務部對此做出了回應,明確表示,針對中國稀土出口的管控問題,必須在國際規則框架內進行充分溝通,避免單邊主義措施的升級。這種表態不僅表明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也顯現出中國對于全球經濟格局中的“規則制定權”日益重視。
中國已不再是全球經濟的“旁觀者”。隨著中國科技、制造業和能源產業的不斷崛起,中國開始在全球舞臺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不可能被任何大國單方面壓制。對于稀土、科技和貿易等問題,中國早已做好了長期博弈的準備。事實上,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戰略部署,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眼前的壓力,更是為了在未來的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
在與歐盟和七國集團的博弈中,中國選擇了一個“深思熟慮”的策略。一方面,中國通過多邊談判,努力擴大與各國的合作范圍,強化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國并未急于做出過激反應,而是通過精準的政策調整,確保在全球經濟中繼續發揮著核心作用。
例如,中國在稀土資源的出口政策上,早已在與國際社會的溝通中樹立起了“公平、透明、共贏”的原則。這種策略不僅幫助中國保持了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也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一個信號:中國始終致力于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公平。對于那些試圖通過單邊措施施壓中國的國家,中國早已做好了應對的準備。
![]()
與此同時,歐盟和七國集團的集體壓力,也讓中國更加堅定了推動“全球治理改革”的立場。中國在多個國際平臺上發聲,提倡全球經濟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推動更加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這不僅是對西方國家單方面經濟政策的反制,更是對全球經濟多極化趨勢的支持。
隨著全球治理的不斷變化,歐洲與中國的合作與競爭將越來越復雜。中國不僅要應對歐美的經濟壓力,還要在全球市場上逐步拓展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合作。中歐之間的博弈,既是全球經濟格局變動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崛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