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喝的快樂,慰藉心情,才是奶茶的本質。
聽說過“愛馬仕奶茶”,有聽說過喝奶茶也要跟愛馬仕一樣配貨的嗎?
所謂“配貨”,本是頂奢品牌愛馬仕的經典玩法——想買經典款包包,得先配絲巾、飾品湊單。
![]()
可沒想到,這股風也吹到了奶茶界。
如今點奶茶也落入了相似邏輯,單點不夠、湊單才送,只有消費者“受傷”的世界達成。
![]()
無奈之下,網友自嘲,“也是讓我體驗了一把高級貨”“我還說有錢人才配享受配貨待遇,沒想到原來我一直活在配貨中”。
![]()
只有消費者“受傷”的世界達成
有點過奶茶的都知道,不少商家都有起送費的要求。
如果一個人想喝這些設置了起送費標準的奶茶商家,往往是下不了單的。即便你根本不需要其他東西,也得加購小料、周邊或升級大杯才能下單。
![]()
結果就導致,消費者以為自己好不容易薅到的大額券,心情激動地準備下單一杯奶茶喝,然后一看配送費都湊不夠,心都碎了一地。
![]()
起送費的設置,本質是商家在成本壓力下的生存策略。
與堂食不同,外賣的成本結構更復雜:除房租、人工、食材這些基礎成本外,每單還需承擔平臺傭金抽成與配送服務費。
平臺抽成通常為訂單金額的6.4%(保底1.4元,偶有優惠),但這只是“小頭”;大頭是配送服務費,其計算公式包含距離、價格、時段等多重因素——僅0-3公里的基礎配送費就達3.65元,每多0.1公里再加0.11元。
綜合下來,平臺每單抽成普遍在20%-25%,甚至更高。更關鍵的是,平臺既抽商家傭金,也向消費者收配送費。
![]()
而且,不管是20多元的奶茶還是8元的奶茶,平臺對訂單的抽成“一視同仁”,該抽多少就抽多少,并不會因為金額小就按比例減少。
也就是說,單價太低的話,商家既要面對平臺的抽成,又要承擔一部分配送費,根本沒利潤可言。
而奶茶單價太高了,商家在面對競爭的時候就沒有優勢,消費者又不買賬。
于是就出現了錨定購買的商品價格低到無法滿足配送的標準,消費者為湊起送加購的小料、升級的大杯,這些額外收入基本是純利潤,能有效避免虧損。
![]()
平臺對于商家設置的起送費的行為,不僅不阻攔,更是樂見其成——商家訂單金額越高,平臺抽傭越多。
此外,起送費還能提升配送效率,因為大量的這種單買一杯喝的小額訂單,會分散騎手運力,導致配送路線零散、單位成本高企。
而提高起送費后,小額訂單減少,騎手能集中配送客單價更高的訂單,單次覆蓋更多高價值單,間接提升平臺利潤。
誰不說,在這場商家和平臺的“兩相博弈”下,最受傷的還屬于我們消費者?
![]()
“本來一杯奶茶券后6.9,為了湊單又買了一杯,結果多花錢不說,還越來越胖。”
表面看奶茶單價不高,但疊加起送費、配送費后,實際支出未必更低。
原本補貼后的8元奶茶,湊到15元起送費再算上配送費,總價反而更高——所謂“明碼標價”,不過是套路換了件外衣。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爛要收”
有人為喝一杯奶茶,湊單小料、周邊,也有人為了一份周邊,而湊單喝奶茶。
這世界終究是很魔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爛要收”,在新茶飲賽道,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患上了周邊產品收集癖。
![]()
現在的奶茶店是越來越卷了,從以前的卷產品、卷價格,到現在的卷聯名,甚至更是進入了“萬物皆可聯名”的狂熱階段。
而這些聯名產品的紙袋、杯套、杯子,原本不值錢的東西,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年輕人手里的“寶貝”——不僅被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更有不少年輕人將其打造成微景觀,甚至在二手平臺上賣出了千元高價。
![]()
艾瑞咨詢《2023年Z世代消費洞察報告》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62%的年輕人將獨特性商品視為社交分享的核心載體。
在物質豐裕與低欲望并存的矛盾語境下,年輕人反而通過周邊收藏展現出更強烈的參與熱情。
即使消費者知道是被割韭菜,但是他們也心甘情愿被割。
這種消費邏輯的深層動因,表面上收藏的是周邊,實際上是在收集快樂碎片,這背后藏著的是年輕人對生活的集體熱愛與興趣向往。
![]()
現在物質不缺,可大家反而更想在消費里找快樂、找歸屬感。
就像是有人喜歡收藏珠寶、包包,有人喜歡收集周邊袋子,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大家追求的不過是心里的愉悅感,不為別的,就圖個開心。
值得買的研究也顯示,超過60%的人會為快樂留預算,20%的人甚至愿意“任性買單”。
![]()
說白了,現在年輕人買周邊就像存錢罐存硬幣——不在乎罐子多貴,關鍵是每攢一個都能讓心情增值。
這種“情緒剛需”正在改寫消費規則:價格標簽逐漸失靈,快樂指數才是硬通貨。
在這個Z世代主導的消費版圖中,奶咖周邊早已突破傳統“贈品"”的定位,進化成當代年輕人的社交硬通貨與情緒載體。
品牌也早已嗅到這場情緒經濟的商機——IP聯名不再只是營銷噱頭,而是撬動周邊經濟萬億藍海的核心杠桿。
![]()
而在周邊上,奶茶品牌的聯名也開始進階了,從以前的冰箱貼、亞克力鑰匙扣等好看小東西,變成更有實用價值的周邊。
比如背包、帆布袋、運動水壺、袖套、甚至衣架都有。
![]()
可以說,現在的奶茶好不好喝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更能貼近年輕人、周邊更能戳中他們的情緒價值。
有媒體觀察,新茶飲賽道最近兩年的銷量峰值,近乎都是由IP帶來的大波流量轉化而來。
在當下的新茶飲賽道,IP聯名更是成為了很多品牌的“救命稻草”。
![]()
“雙向奔赴”的奶茶生意
因此,從這兩件事聯系起來,就形成了一個魔幻的閉環。
商家設起送費逼你多買,你可能因此接觸到聯名周邊;周邊又戳中你“收集快樂”的點,反過來讓你愿意為奶茶多花錢。
在聯名這事上,有人為了集齊一整套杯套,連續幾周買奶茶,最后不光攢了一堆“寶貝”,還把品牌熱度炒高了,商家賺得更多,又有錢去做新的聯名……
一邊是被起送費“逼”著湊單,一邊是主動囤周邊的“收集控”,奶茶這門生意不得不說太會拿捏年輕人了。
![]()
本來商家和平臺一開始算的是成本賬,起送費是為了覆蓋平臺抽成,周邊是為了營銷賣奶茶。
可沒想到,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心頭好周邊,排長隊、蹲上新都已經是常態,更甚者自己喝不下就找人代喝,甚至花高價托人代買。
這時候商家才反應過來,原來“情緒經濟”才是更大的金礦。
而商家在這個過程也深度貫徹“一邊內卷一邊吊人胃口”的策略,也就是俗稱的“饑餓營銷”,有時候即使苦苦排隊了幾個小時,也不一定能拿到品牌方精心準備的周邊。
![]()
于是就上演這一幕,“買家瘋狂下單,賣家拼命推新”,這一場你追我趕的雙向奔赴,也催生了“代喝”這一門生意。
小紅書上有關代喝如何收費的話題貼高達12萬+,標準的代喝收費在25-40元不等,部分全套服務70元。
![]()
內卷、營銷、周邊、排隊、代喝......估計老祖宗都想不到,如今的奶茶會發展到這種地步。
當一杯普普通通的奶茶,需要消費者絞盡腦汁算小料、拼單、搶周邊才能買到,這行的初心早就變了味。
![]()
說到底,奶茶的本質是“觸手可及的快樂”,不是需要費勁心思的“消費博弈”。
事實也早驗證過了:把購買門檻降下來,把心思放回做好喝的產品上,反而能換來口碑和回頭客。消費者又不傻,用舌頭嘗出來的甜,比任何營銷套路都實在。
![]()
有需求就有生意,年輕人圖個樂呵、找點歸屬感無可厚非,可也得小心——別為了湊單多花冤枉錢,更別為了集周邊累壞了自己。
畢竟,奶茶是用來喝的,周邊是用來開心的,要是反過來,為了周邊猛灌奶茶傷了身體,為了湊單多花冤枉錢,可就本末倒置了!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