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十年前有人告訴你,復旦博士、同濟碩士姐弟倆,靠基因檢測能干成一家上市公司,身價高達20億,你一定覺得這是中國版硅谷創業夢。
但沒想到,這對姐弟如今卻因為涉嫌詐騙被一鍋端,不但公司股價暴跌,市值蒸發更是有5個億。
而他們犯的錯,不是造車、不是炒股,而是在癌癥患者的基因檢測上,動了“人命”的奶酪。
![]()
這場從實驗室延伸到監獄的故事,揭開了醫療科技產業最黑暗的一角。
當資本裹挾科學、當科研淪為生意,救命的報告也能變成生財的工具。
01
故事要從2012年說起。
那時,復旦大學微生物學博士熊慧,看到了基因檢測這門新生意,能幫助醫生根據基因圖譜制定癌癥治療方案。
于是,她拉上出身于同濟大學的弟弟熊鈞,一起成立了睿昂基因。
姐姐懂技術,弟弟懂運營,姐弟倆一拍即合。
短短幾年,公司從十幾人小作坊,成長為擁有上百員工的醫療明星企業。
![]()
2021年,他們終于叩開科創板大門,成為腫瘤基因檢測第一股。
資本市場一片喝彩,熊氏姐弟身價飆升至20億。
他們也成了人們口中的科研創業樣板,既有情懷,又懂資本。
然而,越是高科技的光環,越容易掩蓋底下的黑洞。
02
轉折點出現在2019年。
那一年,阿斯利康的肺癌靶向藥“泰瑞沙”被納入醫保,單價1.5萬元,醫保報銷后患者自付約5000元。
但只有基因檢測結果符合條件的病人,才能用。
而誰能“符合條件”?決定權就在睿昂基因手里。
這就像醫生手握生死簽,一份報告能決定藥能不能賣、醫保能不能批。
![]()
于是,睿昂成了阿斯利康的第五大客戶。
檢測越多、藥賣得越好、醫保報銷越多,鏈條上的每一環都能分一杯羹。
表面上是科研合作,實則是一場精準的利益共謀。
醫療科技成了套利工具,患者和醫保成了韭菜田。
03
2022年1月,國家醫保局的一紙通報掀翻了這場利益盛宴。
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涉嫌篡改腫瘤患者基因檢測結果,騙取醫保基金。
順藤摸瓜,調查組一路查到了檢測源頭,就是睿昂基因。
原來,那些被篡改的基因報告,正出自他們的實驗室。
為了讓更多病人符合條件,檢測結果被人為修改。
![]()
有人為了治病賣掉房子,有人借債續命,卻沒想到花幾十萬買到的是“假報告”。
藥不是救不了命,而是他們拿到的報告一開始就寫錯了。
說白了,這不是醫療事故,是謀財害命。
姐弟倆被帶走調查,公司股價應聲暴跌20%,市值蒸發5億。
睿昂火速發布聲明稱“經營正常”,但沒人再信。
畢竟,靠造假賺的錢,終究要吐出來。
04
這起案件的可怕之處不在于詐騙金額,而在于它擊碎了人們對科技救命的信任。
那些高學歷、高科技、高理想的創業者,一旦淪為資本的奴隸,就會在“科研”與“逐利”之間迷失。
阿斯利康中國區總裁王磊也被帶走調查,整條鏈條暴露無遺。
資本、藥企、檢測機構,組成了一個看似“科學”的金錢網絡。
每一份假報告,都是一場生命交易。
如今,睿昂基因的股價從133元跌到20多元,剩下13億市值,姐弟倆或將面臨十年以上刑期。
![]()
一個本該治病救人的企業,最終成了“殺人的工具”。
醫學可以失敗,但不能造假,科研可以虧錢,但不能虧心。
熊氏姐弟的隕落,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是科技行業的一面鏡子。
當理想被利潤綁架,實驗室也會變成賭場。
真正讓人敬畏的,從來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掌握技術的人,還愿不愿意做個有底線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