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思如
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公報,為中國的未來描繪了一幅清晰的藍圖: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并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消息一出,網友熱血沸騰:“等了太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終于觸手可及!”
也有網友冷靜發問:“藍圖很美好,但通往2035的路該怎么走?我們普通人能做什么?”
更有直擊靈魂的拷問:“當國家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我的工資能達到中等收入嗎?看病能不再難、不再貴嗎?孩子上學能不再卷嗎?”
中等發達國家,到底是個什么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這個詞,在網絡上引發了全民大討論。它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有著具體的衡量標準。
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總收入門檻在2023年約為13800美元。而中等發達國家,意味著我們要在現有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人均GDP要達到2萬至3萬美元(合人民幣14.2萬-21.3萬元)的區間。
網友表示:“現在咱們人均GDP約1.2萬美元,到2035年要翻一番,每年要保持5%左右的增長。壓力不小,但想想過去幾十年的速度,也不是不可能。”
但這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游戲。一位廣東網友說得實在:“我不關心人均GDP多少,我只關心到2035年,我的月薪能不能從八千漲到一萬六?房貸壓力能不能減半?”
“中等發達,應該是普通人不再為一場大病掏空家底,是年輕人敢于結婚生子,是老年人能夠安心養老。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現代化。”
真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是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正如全會公報所強調的,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祖國統一:不只是口號,更是歷史必然
“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這八個字在公報中重若千鈞。
網友們的愛國熱情被瞬間點燃:“我們這代人,也許真能見證歷史!”
從“推進”二字中,人們讀出了決心,也讀出了信心。
臺灣網友表示:“作為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我深深感受到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希望到2035年,回臺北就像回福建老家一樣方便。”
然而,統一不是請客吃飯,必然會有驚濤駭浪。我們要有堅定的意志,也要有足夠的智慧,更要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后盾。
所以,發展才是硬道理。當我們足夠強大,統一便是水到渠成。
通往2035的路,并非一片坦途
要實現2035目標,首先要搬走壓在老百姓頭上的“四座大山”。
教育、醫療、住房、就業,這四座大山不搬走,老百姓就很難有真正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經濟轉型的陣痛,是另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一位東北網友感嘆:“傳統行業萎縮,新興產業還沒完全起來,我們這些四五十歲的人,找工作越來越難。國家在向前跑,我們也怕被時代落下。”
還有網友關注到公平正義問題:“到2035年,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人人都有機會出彩的社會,而不是‘躺平’和‘內卷’成為年輕人的無奈選擇。”
這些聲音非常真實,它們指出:現代化的征程,必須是解決問題的征程。
每個人的奮斗,都是時代的一部分
國家的現代化,不能只靠口號,更要靠我們每個人的雙手。
一位外賣小哥在抖音上發布視頻說:“我每天跑50單,就是在為現代化添磚加瓦。等到2035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坐在大學教室里,不用再像他爸這樣風里來雨里去。”
這位普通勞動者的心聲,代表了億萬中國人的夢想。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
對我們來說,2035不是等來的,是干出來的。努力工作、誠信經營、教育好下一代,就是最好的愛國。
2035,并不遙遠。
社會主義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它意味著每個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每個勞動者都能獲得應有的尊嚴。
通往2035的道路已經鋪開。這是一場需要全體中國人共同參與的偉大征程。
這條路,我們一起走。
想看更多?請移步知識星球。如何加入“思如哲思”的知識星球?
![]()
思如哲思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處境」,思考更好的「人生出路」。作者思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