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個短視頻,女孩推著堆成小山的購物車,嘴里念叨著:“我不想花錢,可山姆讓我覺得每一筆都挺值。”
評論區(qū)炸了:“懂!進(jìn)去逛一圈出來就破產(chǎn),但還挺爽。”
確實如此,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迷上了逛山姆。
有人開車兩個小時去囤貨,有人花幾百塊托代購排隊搶麻薯,還有人拍下購物車打卡發(fā)朋友圈。
超市本來是再平常不過的地方,現(xiàn)在卻成了新的社交貨幣。
![]()
可你有沒有想過,山姆明明又貴又大,為什么大家還搶著買?
一盒雞蛋能買三打,一塊蛋糕能吃一周,動不動就是幾十上百的家庭裝。
在“精致窮”成為共識的當(dāng)下,山姆卻反其道而行之,賣“又貴又多”的商品,結(jié)果還被年輕人奉為“中產(chǎn)標(biāo)配”。
這背后,其實藏著極深的邏輯,它不只是賣貨,更在販賣一種被照顧的幻覺。
01
你以為自己交的是會員費,其實是交了心理保證金。
很多人第一次去山姆,都有一種錯覺,怎么感覺這里的東西比普通超市還便宜?
其實,它便宜的不是價格,而是心里的焦慮感。
普通超市的套路,是讓你面對幾百種品牌、不同產(chǎn)地、不同規(guī)格,最后靠“特價標(biāo)簽”做決策。
山姆干脆直接替你選好。
貨架上同類商品通常只有一到兩種,標(biāo)簽上寫得清清楚楚,無添加、溯源、冷鏈、可追蹤。
消費者在這里不用比價、不用查配料、不用猶豫。
![]()
對忙碌的中產(chǎn)來說,這種替你想好的服務(wù),才是真正的核心產(chǎn)品。
山姆賣的不是牛奶、不是蛋糕,而是“你不用再驗證”的信任。
舉個例子。
智利車?yán)遄拥截?8小時上架、澳洲牛肉冷鏈全程可查、進(jìn)口奶粉批次在小程序能追蹤。
這一套供應(yīng)鏈的透明感,讓你覺得自己花的不是錢,而是買到了確定性。
心理學(xué)上有個詞叫認(rèn)知卸載,當(dāng)我們把選擇交給一個可信賴的系統(tǒng),就能節(jié)省大量心理能量。
山姆正是靠這個邏輯,成為了都市人的安心閥門。
02
第一次去山姆的人,幾乎都會被那種巨量感震到。
三公斤的提拉米蘇、十連包的酸奶、裝滿半個后備箱的紙巾。
很多人邊感嘆邊推著購物車:“雖然吃不完,但感覺買得挺劃算。”這正是山姆的“心理魔法”。
在消費者的潛意識里,大等于實惠,囤等于安全。
尤其是年輕家庭和都市白領(lǐng),他們對時間比錢更敏感。
買一次能省下未來七天去超市的麻煩,就算多花點,也覺得值。
山姆非常懂這種心理。
它用大包裝取代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折扣,讓消費者從算價格變成算心理賬。
你不是在買一盒餅干,而是在買未來幾天不用操心的自己。
![]()
更絕的是,山姆還讓這種“大”變成了“社交道具”。
你會在小紅書看到無數(shù)山姆分裝挑戰(zhàn)和一人吃不完系列的帖子。
消費者一邊吐槽太多,一邊心甘情愿炫耀。
這其實是一種新的消費儀式感。
當(dāng)年輕人失去了房子和車的炫耀權(quán),他們開始用“生活方式”證明自己的品味。
那一盒巨大的提拉米蘇,不只是甜點,更是我活得不將就的證明。
山姆的大包裝,其實是心理包裝。
它把中產(chǎn)的控制欲、效率焦慮和安全需求都巧妙整合進(jìn)一個購物車。
03
山姆最聰明的地方,在于它的會員機制。
260元聽起來不多,但那是一個心理閘門,交完錢的那一刻,你的消費邏輯就變了。
心理學(xué)上有個現(xiàn)象叫“沉沒成本效應(yīng)”。
當(dāng)你已經(jīng)付出成本,就會不斷尋找理由證明自己沒花錯。
于是,你開始頻繁光顧山姆,甚至為了“回本”而多買。
更高階的680元卓越會員,附帶專屬折扣、優(yōu)先搶購、甚至限量茅臺資格。
會員分級制度,不只是權(quán)益分層,而是身份分層。
![]()
當(dāng)你習(xí)慣了在專屬通道結(jié)賬、享受貴賓價的錯覺,就已經(jīng)成了品牌的長期資產(chǎn)。
山姆在經(jīng)營的,從來不是貨架,而是人群。
它篩選出那些愿意為確定感付費的人,再用會員身份去強化他們的歸屬感。
你以為自己是在薅羊毛,其實是在被算法、折扣、積分一點點鎖死。
這就是山姆真正的“閉環(huán)”,會員讓消費者“有投入感”,投入感又讓他們持續(xù)消費。
所以說,山姆賣的不是商品,而是信仰。
04
為什么很多人明知道山姆貴,還愿意去?
答案在于,那不是購物,而是一場生活體驗。
在山姆的賣場里,你能聞到烤雞香氣,聽到輕柔的音樂,看到整齊的堆疊、明亮的燈光。
那種整潔、秩序感,讓人有一種生活被掌控的錯覺。
這是一種精心營造的中產(chǎn)幻覺,貨架上的每一件商品都在暗示。
你正在過一種更有品質(zhì)、更有效率、更有條理的生活。
![]()
就像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第三空間。
山姆賣的,也不是罐頭、牛排或面包,而是理想生活的模板。
年輕人走進(jìn)山姆,買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在自我想想象里成為那個會規(guī)劃、會分裝、會享受生活的成年人。
當(dāng)“好生活”被具象化為會員卡和大包裝商品時,消費就成了自我價值的表達(dá)方式。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把“逛山姆”當(dāng)成一種社交行為。
發(fā)朋友圈、拍視頻、打卡“山姆探店”,他們不是在炫富,而是在炫生活方式。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這是一種新的圈層語言。
05
山姆的模式,看似在賣貨,其實在販賣一種心態(tài)。
它抓住了現(xiàn)代人的三種焦慮,對商品的焦慮、對時間的焦慮、對生活的焦慮。
于是,它用信任感、確定性和生活儀式,包裝成一個消費升級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花260元入場,不只是為了更好的食材,更是為了獲得一種我在掌控生活的幻覺。
![]()
當(dāng)下的年輕人,不缺商品,缺的是方向感。
他們在山姆找到的,恰恰是那個,既能安撫焦慮,又能象征階層的安全出口。
有人說,山姆賣的是會員制,其實,它賣的是人心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