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關鍵特征來比較球星。我選擇的球星是齊達內,對比他在馬德里和都靈的兩個階段。
這種比較的特殊性在于,我不會去對比技術、傳球等純粹的足球特征。齊達內在這些方面變化不大。我將評估他在哪個階段光芒更耀眼,以及他在哪個階段感覺更舒適。
![]()
評分采用10分制。
· 皇家馬德里 – 9.5分
齊達內效力尤文圖斯時年齡從24歲到29歲。效力皇家馬德里時從29歲到34歲。他的關鍵品質是球商智力,因此30歲后狀態并未大幅下滑——在34歲時,如果他愿意,他完全有能力再保持2-3個賽季的頂級水平。
尤文圖斯時期那個更年輕、但已完全成熟的齊達內版本在比賽中更具統治力。那時有更多完整的表演,這位法國人從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幾乎每次觸球都能提升隊友的表現。這是他比賽的精髓——讓球隊變得更好,將壓力匯聚于自身,從不可能的局面中解脫,找到非傳統的魔法解決方案。這種魔法總能被識別——問題在于它的持續性/情境性。
主觀上看,他的巔峰期似乎是1998-2000年這段時期。這些年,齊達內比職業生涯任何其他階段都更頻繁地奉獻出完整且具有統治力的比賽。不僅僅是幾次載入史冊的魔法觸球,而是完整的魔法教科書。
用更簡單(甚至略帶流行視角)的方法來界定巔峰期:可以研究齊祖在金球獎評選中的走勢(這雖然明顯受國家隊成績影響,但趨勢過于清晰,不能完全歸因于此)。他在尤文圖斯時期的平均排名更靠前,并且三次進入前三,包括一次獲獎,而在馬德里時期則沒有進入過前三。考慮到他加盟尤文圖斯時星味相對不足,在最初幾個賽季無法靠聲譽贏得選票,這更顯不易。
![]()
· 皇家馬德里 – 6.5分
齊達內一直因狀態不穩而受到批評。但縱觀其馬德里生涯,其表現水平波動是從強勁賽季到不錯賽季。在都靈,偉大的賽季與糟糕的賽季交替出現。
短期表現也是如此。無論是在意大利還是馬德里,齊達內同樣缺乏連續幾場比賽保持穩定狀態的能力。但他職業生涯中最可惜的狀態斷檔恰恰發生在尤文圖斯。從2000年中期開始,齊達內踢著世界最佳水平的表現:在歐洲杯上閃耀,回歸后打出了意甲最佳賽季,質量幾乎未見下滑。他從未在那之前或之后如此穩定。但他輸掉了2000年的金球獎給菲戈,甚至未能競爭2001年的金球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尤文圖斯在歐冠小組賽階段就出局了:齊達內在第3輪比賽被罰下,第4輪因停賽缺席,第5輪再次被罰下,第6輪再次缺席。
![]()
自我發揮的條件
· 皇家馬德里 – 9分
齊達內在任何地方踢球都沒有像在馬德里那樣輕松。
數據上,兩個時期的差距不大:在尤文圖斯每90分鐘貢獻0.43個進攻貢獻(31球+49助),在皇馬則為0.48個(49球+49助)。但在都靈,這個數字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即使在其職業生涯最佳賽季之一期間,齊達內也曾抱怨意甲:"我已經一年沒做我擅長做的事了,因為緊密的盯防迫使我一腳出球。而我想要創造更多。"
西班牙足球讓他的生活更輕松。齊達內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控球,教練們也更能接受比賽節奏因他而放緩。他有更多機會展示技術上的完美。也就是說——有更多機會做自己。
意大利要求快速比賽,因此,更多地需要通過無球跑動和選位來解決問題,以便能在一兩腳觸球內完成任務。齊達內不是這類球員。他更依賴技術,而非聰明的無球移動。并且他總是尋求拿球,然后帶球進入危險區域。
另一個決定了他感到更舒適的因素是與羅納爾多的化學反應。沒有人比這位巴西人更適合齊祖。統計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相互助攻榜上,他與"外星人"羅納爾多相互助攻的頻率幾乎是與排名第二的搭檔(德爾·皮耶羅)的兩倍。
![]()
· 皇家馬德里 – 8分
在皇馬,齊達內扮演的是一個活動范圍受限的攻擊型中場。在尤文圖斯,他是10號球員,參與不同階段的進攻組織。這個角色本身就要求他具備更大的影響力和參與度。
在這兩家俱樂部,他對球隊成績的決定性影響都相對有限,而當德爾·皮耶羅受傷使齊達內成為頭牌時,他未能勝任。這并非他的特點:他經常因缺乏領導力和相對較小的影響力而受到批評。盡管如此,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確實曾有一支(雖然時間不長)真正依賴齊達內的球隊:2000/01賽季的尤文圖斯,那時球隊還無法倚重狀態迷失的德爾·皮耶羅,整個賽季在任何不明朗的情況下都把球傳給齊達內。
![]()
· 皇家馬德里 – 8分
首先看事實。
與尤文圖斯:兩次意甲冠軍;兩次歐冠決賽(但未奪冠)。
與皇家馬德里:一次西甲冠軍和一次歐冠奪冠。
無論在哪邊,完美的拼圖都未能完成。根據側重點不同,可以為任何一方找到理由。皇馬僅在齊達內加盟后,在博斯克執教初期是一支強大的力量。是的,那支球隊可以爆發擊敗任何對手,但并非在3-4年周期內明確且無可爭議的歐洲最佳。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90年代末的尤文圖斯正是擁有這樣的地位。在穩定性和實力上,他們是明確的頭號球隊。球隊經常贏得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聯賽,并連續三年進入歐冠決賽(兩次有齊達內),而在1999年,他們僅因曼聯的奇跡翻盤而止步。參加過那些比賽的加里·內維爾印象深刻,在其自傳中用整章篇幅解釋了為什么那個時期的尤文圖斯是他職業生涯中遇到過的最可怕的對手。齊達內完美融入了這臺機器,并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即使在"銀河戰艦"完全成型之前,皇馬也并非一臺精密機器。五年間僅在聯賽中奪冠一次(對陣皇家社會),并在后期階段明顯崩盤,這顯得有些薄弱。支持馬德里的論點可以建立在歐冠奪冠上。在尤文圖斯沒做到,在皇馬做到了。這是事實,但若要讓它壓倒一切,則需要忽視太多其他因素。
無法回避的問題是——"銀河戰艦"。在評估團隊的成功與失敗時,不能不提及他參與了現代歷史上最嚴重的、因陣容紙面星味與實際場上產出脫節而導致的災難。從2003年起,皇馬有三個賽季既無歐冠也無西甲冠軍(甚至沒有真正爭冠的跡象),同時球隊平衡遭到徹底破壞。
齊達內對那支球隊做出了最優雅的診斷:"為什么要在賓利車上再涂一層金漆,同時卻失去引擎?"他稱克洛德·馬克萊萊為引擎。他什么都明白,但作為一名球員,他無能為力。
![]()
標志性/偶像地位
· 皇家馬德里 – 9分
齊達內在都靈和馬德里各效力了五個賽季,但他與皇馬的聯系明顯更為緊密。極有可能,當你聽到這位法國人的名字時,你腦海中浮現的是他身穿皇馬球衣,而非尤文圖斯球衣的形象。
你甚至可能回憶起具體的片段——比如歐冠決賽對陣勒沃庫森那記優雅的抽射。這樣的時刻建立了與俱樂部最緊密的聯系,造就了標志性的人物形象。
馬德里時期的齊達內形象已經突破了足球圈的范疇。不僅是電影客串,還有完整的紀錄片《齊達內:21世紀肖像》。2005年對陣比利亞雷亞爾的比賽中,有17臺同步工作的攝像機只拍攝齊達內一人。
這些細節有助于在公眾眼中塑造形象。廣大民眾記憶中的齊達內,首先是作為皇馬的傳奇。
齊達內在尤文圖斯時期表現稍好一些:巔峰更高,任務范圍更廣,在極其艱難的對抗水平下取得了可比的效率。但在皇家馬德里則更為成功:在那里,他實現了作為足球偶像的自我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