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萬婚宴疑似用預制菜:高價消費里的“知情權”爭奪戰…
西貝預制菜風波引發的抵制浪潮尚未平息,上海一場高端婚宴又將預制菜爭議推向新的輿論焦點。當消費者對“新鮮”的訴求日益強烈,預制菜產業鏈的存在與市場監管的邊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而這場37萬元的婚宴糾紛,恰是這一矛盾的集中爆發。
![]()
近日,上海一女子為婚禮精心籌備,在某酒店定制了42桌婚宴,每桌標準高達8888元,總花費37萬余元。這本該是一場圓滿的慶典,然而婚宴結束后,賓客們的反饋卻讓新人陷入尷尬與憤怒。不少賓客在社交平臺吐槽菜品“味道糟糕”,甚至有雞肉菜品帶著血水,與高昂的定價嚴重不符。基于這些反饋,女子懷疑酒店并未提供承諾的現制菜品,而是使用了成本更低的預制菜。
![]()
帶著疑慮,女子主動與酒店交涉,對方卻信誓旦旦地保證“沒有一道菜是預制菜”,堅稱所有菜品均為當日現做。為了求證,女子前往酒店后廚,眼前的景象卻直接推翻了酒店的說法:操作臺上堆放著大量罐頭包裝,新鮮蔬菜難覓蹤跡;櫥柜里整齊碼放著各類預包裝食品,工作人員只需簡單加熱或水煮便可端上餐桌。
![]()
從八寶飯、德國咸豬手等點心菜品,到酒店招牌菜“馬蹄筍”,均為提前加工好的預制菜,部分產品保質期長達半年以上。即便考慮到婚宴規模較大,冷凍蝦的使用尚可理解,但連熟蝦都為冷凍預制,早已失去了新鮮食材應有的鮮味,這樣的菜品口感甚至不如家常饅頭。
![]()
令人意外的是,面對鐵證如山的后廚場景,酒店不僅拒絕承認使用預制菜,反而采取強硬態度,以“發布不實言論”為由向女子發送律師函,要求其立即刪除相關視頻并公開道歉。
![]()
記者隨后聯系酒店客服,得到的回應是“無法回應”;而宴會廳訂餐熱線工作人員則表示“已展開調查”,但未透露任何調查細節與進展。酒店這種“先否認再威脅”的操作,徹底點燃了公眾的不滿情緒。
![]()
事實上,自西貝預制菜風波后,社會上對預制菜的討論從未停止。一方面,預制菜產業鏈已形成多年,憑借標準化生產、高效供應等優勢,在餐飲行業占據重要地位,其存在的價值與行業意義不可完全否定;另一方面,消費者對新鮮食材的追求合情合理,“想吃新鮮菜”的訴求本應得到尊重。
![]()
爭議的核心并非預制菜本身,而是商家的欺瞞行為——正如網友所言,“新鮮菜有新鮮菜的價格,預制菜有預制菜的價值,我可以選擇不吃,但你不能不告訴我實情”。
此次婚宴事件中,酒店以8888元每桌的高端標準收費,卻疑似用預制菜以次充好,不僅違背了誠信經營原則,更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商家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酒店的行為顯然已觸碰法律紅線與道德底線。
事件曝光后,網友們紛紛發聲,呼吁加強預制菜市場管控。大家普遍認為,有關部門應加大對預制菜生產、流通及餐飲使用環節的監管力度,明確預制菜標識規范,同時完善價格監管機制,杜絕商家“高價賣預制菜”的亂象。而對于餐飲企業而言,誠信是立足之本,與其在被質疑后用律師函“維權”,不如主動公開食材信息,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一場本該溫馨的婚宴,最終因預制菜爭議鬧得沸沸揚揚。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預制菜可以存在,但欺瞞不能容忍。只有讓消費者擁有充分的知情權與選擇權,讓監管覆蓋每一個環節,才能實現餐飲行業與消費者的雙贏,讓美食真正成為生活中的美好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