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到底是投資還是消費啊?”最近,這個話題引發大家熱議。
一是在這個秋招季,大學生找工作個個“我沒招了”,碩博士如過江之鯽,某211校招已經下沉到:堂而皇之招擦邊女主播了;
![]()
圖片來源網絡
二是在考研報名季,研究生學費真的讓人望而卻步啊。據悉,最近某C9大學官宣某專業學費上漲67%,每人80000元/全程!
而學費暴漲不是個例,從各高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等公開的數據看,幾乎所有專碩的學費2025年相較2024年,漲幅基本上20%起步!
在大學學費猛漲的另一面,則是大學教育顯得越來越沒有性價比。
![]()
圖片來源:小紅書@宛平南路600號在逃保安
這樣的感受并非個例。在社交平臺上,“大學教育與社會脫節”的話題下,有超過百萬條討論。
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帶著困惑走出象牙塔,當家長們開始質疑“讀大學到底是投資還是消費”,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問題:當代大學教育,為何與社會隔著一道看不見的鴻溝?
![]()
1
培養方案:
跟不上時代的“老地圖”
去年夏天,山東財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張悅在實習時遭遇了一次挫敗。
她所在的實習公司需要開發一個簡單的用戶管理系統,領導讓她負責后端接口的編寫。
可當她打開電腦,卻發現課本里講的知識點,大多停留在基礎語法和簡單案例,對于公司正在使用的Spring Boot框架、MyBatis持久層框架,幾乎沒有涉及。
“課本里還在講如何用JDBC連接數據庫,可公司里早就用框架簡化了這些步驟。”
張悅說,那段時間,她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在B站上看教學視頻補課,“感覺自己像個門外漢,大學四年學的東西,連入門的門檻都沒摸到。”
![]()
圖片來源:小紅書@HERE Studio
張悅的經歷,折射出當下高校培養方案普遍存在的問題——更新速度跟不上行業發展。
當下社會處于急速變化的狀態,諸如AI這樣的新技術不斷迭代,不同的行業也在日新月異地將新的技術納入到行業體系中,大學教育的培養方案和社會的實踐要求,越來越不匹配。
為何培養方案會“滯后”?答案藏在高校的制度里。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在實際操作中,受限于學界傳統、師資力量、教材更新周期等因素,培養方案的調整范圍往往非常有限。
以計算機專業為例,行業技術迭代周期通常在1-2年,新的編程語言、框架、工具層出不窮。但高校的培養方案要經過調研、論證、審批等多個環節,等最終落地實施時,原本先進的內容可能已經過時。
某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培養方案顯示,本科生畢業需修滿155學分,其中獨立實踐課程僅有31學分,占比不足20%,遠低于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的占比。
![]()
工科專業尚且如此,人文社科類專業的情況更不容樂觀。
某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王琳說,她的《行政管理學》課本里,案例還是2010年前后的地方政府改革實例:
“老師上課講的‘電子政務’,還停留在‘政府網站建設’的階段,可現在早就進入了‘政務APP、大數據監管甚至是人工智能+’的時代。”
更讓她無奈的是,課程設置里幾乎沒有實踐環節,“我們學了四年‘如何制定公共政策’,卻從來沒有機會去政府部門見習,連一份真實的政策文件都沒見過。”
培養方案的“滯后”,直接導致學生走出校園后,需要重新學習一套全新的工作技能。就像拿著一張“老地圖”去闖新領域,學生們難免會迷失方向。
更有甚者,很多高校的課程,成為了學生們去學習職業技能的阻礙。
![]()
很多大學生反映,學校里總是開設一些“水課”,這些課程不上就滿足不了畢業條件,但上了就會占用自己去實習的時間。
也就難怪大家開始覺得:讀大學性價比越來越低。
2
教學矛盾:
老師的科研壓力與學生的就業焦慮
除此之外,大學教師們的科研目的也與學生們的求學目的嚴重錯位。
“這節課我們重點講論文的文獻綜述怎么寫,下節課每個人交一篇3000 的課程論文。”
在某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課堂上,李老師的話讓學生們一片嘩然。這已經是這學期第三次布置課程論文了,而在關于“招聘流程設計”“績效考核工具實操”等與就業相關的內容,老師卻只匆匆帶過。
![]()
圖片來源:小紅書@momo
“老師好像更關心我們會不會寫論文,而不是會不會找工作。”學生們私下里吐槽。
這樣的遭遇,暴露了當下高校教學中的一個核心矛盾:
教師的考核導向與學生的學習需求脫節。
在大多數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薪資待遇,主要與科研成果掛鉤——發表了多少篇核心期刊論文、申請了多少項科研項目、獲得了多少科研經費,這些才是“硬指標”。
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等“軟指標”,往往處于次要位置。
廈門大學的一項研究曾指出,通過對全國8812名本科高校教師的調查發現,科研壓力不僅會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還會降低教師對教學的投入度——多老師為了完成科研任務,會減少備課時間,甚至把課堂變成“論文分享會”。
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而這不只是考核的問題,就教師們的教學目的來看,他們也更希望通過專業的學術知識,一方面培養學生們的理論和思考能力,一方面則能夠通過基礎專業知識的積累,為未來將要走上學術道路的同學打基礎。
從這一方面來說,老師們的教學出發點是好的,或者可以說這是一種理想大學的教學方式,但就當下復雜的就業環境來看,學生們在大學的求學宗旨已經發生了改變。
過去在大學里,學生們不用為畢業后的就業操太多心,但就今天的大學生而言,就業,成了無論是985、211還是普通大學的學生們首要的需求。
因此,老師們以科研和學術為主的教學目的,就不可避免的和學生的需求產生了錯位。
更讓學生無奈的是就業指導課程。武漢理工大學副教授謝寶國曾指出,中國高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師資隊伍專業化程度極低,大部分老師都是“兼職”——
可能是輔導員,也可能是行政人員,他們既沒有系統學習過職業規劃知識,也缺乏職場經驗。
![]()
圖片來源:北京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
“我們的就業指導課,老師就是照著PPT念,講的都是‘簡歷要寫清楚個人信息’‘面試要穿正裝’這種常識性問題。”某高校一名大三學生說。
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得不開始“自救”。他們在B站上關注職場博主,在小紅書上看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甚至花錢報線上課程學習職場技能。
![]()
3
破局之路:從“割裂”到“銜接”
不少人認為,大學是讓學生自己去發掘未來的興趣和職業方向的,因此老師和學校不必去包辦學生從學習到就業的全過程,這些都是需要學生在大學期間去不斷自學的。
![]()
但關于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和學習規劃,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個人差異性的。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走入大學的學生,都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和人生缺少規劃,也缺少自我成長的機會和意識。
這就使得他們很難在大學生活里,“靠自己”來滿足未來的職業需求。
而在個體的差異性之外,越來越復雜的就業環境也讓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自我成長”成了過時的東西。
![]()
他們固然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去讀很多專業的書籍、發展自己的興趣、探索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但在“人均四段實習、秋招變夏招”的就業內卷下,大部分的學生都只能隨波逐流,盡可能的去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
也因為這樣,他們很少有時間去安排自己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也很難有精力去給自己做系統的人生規劃。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表面上雖然是大學教育和社會割裂的問題,但背后實際上反映的是職業教育的欠缺。
本質上,大學的屬性是偏重學術理論而非職業實踐的,從整個教育體系來看,高中畢業后本來應該有大量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專科院校。
但現實情況是,大學承擔了超出它本應該承擔的教學責任,這也就難怪現在的大學教育既無法滿足大部分學生的期待,也無法回應整個社會和就業市場的需要。
![]()
在很多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自主選擇發展路徑。
但在我國,職業教育長期處于弱勢地位——不僅社會認可度低,企業和學生都存在排斥心理。
這種職業教育的缺位,進一步加劇了大學教育與社會的割裂。
當大學教育與社會的鴻溝越來越明顯,我們該如何破局?其實,無論是高校、教師,還是學生,都在嘗試做出改變。
在高校層面,一些學校已經開始調整培養方案,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比如,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與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合作,開設了企業實踐課程,學生可以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真實的項目開發。
在教師層面,部分高校開始調整考核機制,將教學質量、學生就業情況納入教師的考核指標。比如,南京大學規定,教師在職稱評定時,除了提交科研成果,還需要提交教學評價報告、學生就業數據等材料;
在學生層面,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主動走出校園,通過實習、兼職、參加競賽等方式,提前了解社會需求。
當然,要徹底解決大學教育與社會割裂的問題,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企業需要積極與高校合作,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當高校、教師、學生、社會都能找準自己的定位,共同努力,相信那道橫在象牙塔與社會之間的鴻溝,終將被填平。
參考資料:
[1]浪潮工作室-大學教育為什么和社會這么割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