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 ymq120@yeah.net 對于來稿,默認為原創
來源丨華醫網
多地發文明確“紅線”,規范醫務人員科普行為!
01
就診過程成素材,患者隱私遭曝光
患者未知情卻成了醫療科普主角
據媒體報道,今年6月,李女士到某三甲醫院看病,醫生未經患者明確同意,私自拍攝并將就診視頻發布至網絡平臺。
![]()
盡管在視頻中,發布者對李女士的面部做過小范圍馬賽克處理,但衣著、話語、關鍵病史等信息都未做脫敏處理,導致李女士被朋友“一眼認出”。更讓人不安的是,該醫生視頻賬號的“門診實錄”合集,已經發布了78個患者看診案例,表明該醫生侵犯患者隱私權不是偶然的失誤。
這并非醫學科普今年第一次“火上熱搜”,此前“央視財經”就曾曝光部分網紅醫生亂象:在短視頻平臺變相或直接發布虛假科普,實則視頻會診、開藥、甚至直播帶貨等。
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不少醫生在各大平臺開設科普賬號,采用“專業解讀+病例分享”模式,通過真實診療場景增強內容吸引力。
記者調查發現,全國多家三甲醫院的醫生都在采用這種模式運營科普賬號。部分賬號擁有可觀的粉絲數量,但在患者隱私保護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漏洞和隱患。
02
多地發文明確“紅線”,
規范醫務人員科普行為!
近期,國家及地方頻繁出臺政策,積極規范醫學領域自媒體科普行為。
8月1日,中央網信辦、國家衛健委、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下稱《通知》)。
![]()
為進一步壓實網站平臺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通知》提出了8點要求:
![]()
![]()
在政策與法規層面,很多地方已出臺規范性文件予以規制,如上海市、四川省等地區出臺的《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通過劃定禁止性規定,為健康科普內容立規矩、樹標準。
![]()
![]()
在監管機制層面,衛生健康、市場監管及網信等部門正在構建跨部門協同治理模式。早前7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胡強強就指出,國家衛健委將與相關部門一起,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
03
面對禁止清單和科室的科普要求,
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該怎么做?
多地陸續發布科普禁止行為清單,這是否意味著醫生不能再做科普了?實際上,答案恰好相反,很多情況下,做科普對醫生來說可能是一個“必選項”。
隨著各地明確將健康科普工作納入醫務人員日常業務考核、評先評優、職稱晉升的考核內容,醫務人員的科普創作熱情被極大激發。但不可避免的,大量僅以評職稱為目的、功利性極強的低質科普內容也大量涌現,泥沙俱下,不僅數量極大難以甄別,而且對優質內容的涌現也極為不利。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前述政策及時為醫療科普行為劃定了清晰的合規底線,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但構建健康的醫學科普生態,仍需各方協同發力。
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鄭雪倩建議,國家層面需完善法律法規,明確醫生網絡行為的法律邊界,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平臺方應強化審核責任,對醫療科普內容重點把關;醫療機構應加強對醫生自媒體行為的內部管理和監督;醫生群體須嚴守職業倫理底線;公眾亦需提升健康信息素養,增強辨別能力。
對于醫生和醫療機構來說,必須嚴守職業操守。科普內容創作必須嚴守真實性、合規性及科學性底線,嚴格區分科普與商業廣告,不得以科普名義變相發布醫療、藥品等廣告或進行直播帶貨牟利,不得發布未經證實的醫療信息,同時要嚴格保護患者隱私。此外,醫療機構應定期開展合規培訓,通過法律法規解讀、案例分析等方式幫助醫生把握科普尺度。
“科普很重要,但不能以犧牲普通人隱私為代價。”某三甲醫院一名劉姓醫生向記者感慨道。他認為,醫療機構應盡快建立完善的患者同意流程,確保患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作出書面授權,并保留隨時撤回的權利。同時,充分利用技術手段,最大限度保護患者隱私,讓醫學科普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真正成為連接專業醫學與公眾健康的橋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