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為正風肅紀反腐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這場監督方式信息化的革新正深刻改變著反腐敗斗爭的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強調“用科技手段加強監督”,為在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中持續用好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會議明確提出“以大數據信息化賦能正風反腐”的部署要求,到各地紀檢監察機關的生動實踐,數字化技術正讓監督從 “被動應對”轉向 “主動預警”,從 “經驗判斷”邁向 “精準畫像”。大數據已成為正風肅紀反腐的“利器”。它能打破信息壁壘、發現隱形問題、提升監督效率,讓“隱形腐敗”“變異‘四風’”無所遁形,推動反腐工作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發現”轉變,從“經驗判斷”向“數據研判”升級。
數據“聯網”,打破監督“信息孤島”。借助數字化提升紀檢監察工作質效,需要大量的數據源支撐。打通數據壁壘、加強平臺建設,為正風反腐提供強大數據支撐。推進大數據、信息化建設,數據是基礎。只有連接不同業務系統間相對獨立的“數據孤島”,將海量數據有機“串聯”,才能更好釋放數據效能。反腐工作中,“信息不互通”是一大痛點:紀檢監察、財政、稅務、人社等部門的數據分散存儲,難以形成監督合力。大數據賦能首先要推動“數據聯網”,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反腐數據平臺,整合黨員干部個人信息、財政資金流向、項目審批流程等數據,讓“分散的數據”變成“可用的信息”。搭建“正風肅紀反腐大數據平臺”,可整合財政、審計、民政等20多個部門的數據,通過數據比對發現“某干部同時領取兩份工資”“某項目資金違規挪用”等問題線索,實現“數據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的精準監督。數據“聯網”,讓監督不再有“盲區”。
數據“分析”,精準發現“隱問題”。數字化時代,腐敗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面臨新挑戰腐敗問題往往隱蔽性強,尤其是“四風”問題變異后,更難被發現。善用科技賦能、強化數據運用,綜合運用大數據、信息化等手段抽絲剝繭,精準刺破違紀違法行為的層層“面紗”。當前,反腐敗斗爭已進入深水區,一些違紀違法分子更加狡猾,腐敗隱形變異、手段翻新升級,對腐敗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證明,充分運用大數據手段,從數據碰撞中找線索,在信息分析中查根源,能夠有效提高發現隱蔽問題線索的精準度,讓腐敗問題無所遁形。大數據通過“數據建模”“趨勢分析”,能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異常線索:分析公務用車軌跡,可發現“公車私用”;比對發票信息,能發現“虛開發票、套取資金”;監測黨員干部社交圈、消費記錄,可排查“違規收禮、違規吃喝”等問題。某省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某單位多次在節假日前后開具大額餐飲發票”,進一步核查后查處一起“違規公款吃喝”案件。數據“分析”,讓“隱形腐敗”無所遁形。
數據“預警”,推動監督“關口前移”。反腐不僅要“事后查處”,更要“事前預防”。大數據能通過“風險預警模型”,對高風險領域、高風險環節實時監測,提前發出預警,推動監督“關口前移”。針對扶貧資金、惠民補貼等重點領域,建立“資金流向預警模型”,一旦發現資金撥付異常、發放對象不符,立即預警,讓紀檢監察機關及時介入核查,避免資金流失;針對項目審批環節,建立“審批流程預警模型”,對審批時間過長、材料異常等情況預警,防范“吃拿卡要”“權力尋租”。數據“預警”,讓反腐工作更具前瞻性、主動性。
科技賦能讓監督更有底氣,也讓反腐更具效能。從基層 “微腐敗”到領域性腐敗,從顯性違規到隱形變異,大數據以其穿透性、精準性、前瞻性,不斷提升監督執紀執法的質效。隨著數字紀檢監察體系的持續完善,這場“數據革命”必將為全面從嚴治黨注入更強勁的動力。在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過程中,要持續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在信息綜合、數據共享中深入分析研判、精準發現問題,讓數據“聚起來”“動起來”“用起來”,把數字紀檢監察體系建設更好轉化為正風肅紀反腐的實際效能。(清風佛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