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一重要論述,深刻詮釋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顯著優勢及其內生的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突出特性,為我們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掌握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回答“何為中國”“何以中國”“中國向何處去”等世界之問、時代之問提供了根本遵循。
![]()
▲ 金沙遺址出土的銅立人,其造型與三星堆青銅大立人相似。新華社記者 邊思琪 攝
從歷史深處理解“何為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要深刻理解“各民族血脈相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華民族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內生動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經濟相依,是中華民族構建統一經濟體的強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親,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堅強紐帶”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勢,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
![]()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物古籍展” 大一統展廳。新華社記者 王明玉 攝
以中華文明特性詮釋“何以中國”。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文明觀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精神境界和文化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所孕育的偉大祖國、偉大民族,永遠是全體中華兒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
▲ 復興號列車穿行在拉林鐵路林芝段。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從中國式現代化視角回答“中國向何處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沒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就沒有我們今天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要引導各族人民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院院長、教授)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周芳 吳艷
制作 |劉藝璇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