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別忽視這種戒斷陷阱
撰文 | 燕子
克羅恩病(CD)患者1年間因反復腹痛、血性腹瀉、血尿累計住院12次,均被診斷為“CD活動期”或“復發性尿路感染”,接受抗生素與阿片類藥物治療后緩解,卻在停藥3-5天內復發,這究竟是CD的難治性復發,還是被長期掩蓋的另一重病因?
一、患者基礎病史與本次急診就診情況
患者為28歲西班牙裔男性,9年前確診CD,同時伴有焦慮與神經源性膀胱,曾接受 Mitrofanoff 術及腸代膀胱擴大術,術后需規律進行間歇導尿。
患者因“嚴重左腰背部疼痛放射至恥骨上區,伴間歇性血尿、惡心、嘔吐及非血性腹瀉”前往本院急診。急診檢查顯示,心率110次/分,全腹壓痛;紅細胞沉降率正常,初始血乳酸濃度3.8mmol/L(2小時后降至1.8mmol/L),血常規提示缺鐵性貧血,尿液分析顯示血尿;腹盆腔增強CT未發現活動性CD表現,也無腸壁水腫及泌尿系結石跡象。急診同步采集血培養、尿培養標本,并進行尿毒理學檢測,結果顯示尿阿片類藥物陰性;經追問病史得知,患者就診前2-5天服用過羥考酮,此為尿毒理學呈陰性的原因。
二、患者CD治療史與本次入院前診療困境
患者自述2015年在外院經膠囊內鏡診斷為“小腸CD”,當時已存在腹痛、嘔吐及盜汗癥狀3年多。初始治療采用口服潑尼松聯合美沙拉嗪,癥狀一度得到控制;2021年因美沙拉嗪誘發急性胰腺炎停藥,改用阿達木單抗40mg每兩周1次;2022年檢查發現抗藥抗體陽性,外院停用阿達木單抗,此后1年未接受任何CD維持治療。
中斷治療期間,患者癥狀明顯惡化,出現無法控制的血性腹瀉、間歇性肉眼血尿及持續性腹痛,同時體重下降約23kg。在另一家醫院累計住院12次,每次均被診斷為“CD活動期”或“復發性尿路感染”,共接受13個療程靜脈抗生素治療,同時因腹痛使用靜脈阿片類藥物鎮痛。每次出院時醫生會開具3-5天療程的阿片類藥物,但停藥后3-5天內,腹痛、腹瀉、血尿等癥狀即復發,形成“入院-用藥緩解-出院停藥-癥狀復發-再入院”的循環,最終本院急診以“腹痛待查:CD活動期?復發性尿路感染?”將其收入院。
三、入院后多學科會診與排查過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聯系泌尿外科會診。鑒于患者無發熱、尿頻尿急等感染癥狀,遂停用抗生素;初步考慮泌尿系統癥狀可能與CD活動期相關——因患者膀胱為腸代重建結構,CD活動期可能導致腸道黏膜炎癥或微小損傷并累及膀胱,因此建議進一步請消化科會診評估CD活動狀態。
消化科醫生會診時,結合患者CD病史、當前癥狀及輔助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患者雖有腹痛、腹瀉等類似CD活動期的癥狀,但C反應蛋白正常,腹盆腔CT無腸壁炎癥表現,此前外院多次“CD活動期”診斷缺乏客觀影像學或內鏡證據支持。為排除CD活動期及其他器質性疾病,醫生安排了系列檢查:血培養、尿培養、胃腸道感染病原體檢測、糞便蟲卵及寄生蟲檢查結果均為陰性;同時行上消化道內鏡、結腸鏡、磁共振小腸成像及膠囊內鏡檢查,所有檢查均未發現CD活動期典型表現(如黏膜潰瘍、腸腔狹窄等),也未發現腸道腫瘤、感染或其他導致腹瀉、腹痛的器質性病因。
至此,診斷陷入了困境!
醫生反復查看病史,終于發現一個關鍵線索……
外院12次住院期間,每次給予阿片類藥物后癥狀均會改善,而出院后停用阿片類藥物3-5天癥狀即復發,此時間規律與阿片類藥物戒斷反應的潛伏期高度吻合。為驗證這一假設,醫生在患者癥狀緩解后暫停阿片類藥物使用,結果在停藥后24小時內,患者再次出現腹痛、腹瀉、惡心等癥狀,與戒斷反應的臨床表現完全一致。
結合上述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結果及戒斷癥狀誘發試驗結果,最終明確診斷為“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患者此前從未被醫護人員告知癥狀可能與阿片類藥物相關,在這次明確診斷后表示愿意接受治療(丁丙諾啡8mg,每日三次口服)。
患者出院后在診所繼續進行相關治療,出院12個月后的隨訪顯示,其腹痛、腹瀉、血尿等癥狀已完全控制,未再因類似癥狀住院;體重較出院時增加11kg,已重返工作崗位;同時,經消化科醫生評估后重啟CD維持治療,目前病情穩定,無活動期征象。
病例討論與啟示
本病例的核心診斷挑戰在于CD活動期與阿片類藥物戒斷反應的癥狀高度重疊,且患者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如腸代膀胱術后)進一步混淆了癥狀歸因。從臨床表現來看,CD活動期典型癥狀包括腹痛、腹瀉、惡心及體重下降,而阿片類藥物戒斷反應同樣可出現類似癥狀,二者在胃腸道癥狀上的重疊率教高,易導致誤診。尤其當患者存在明確CD病史時,臨床醫生容易優先考慮“CD活動期”這一已知疾病,而忽視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這一潛在病因——本病例中患者外院12次誤診即源于此。
從鑒別診斷要點來看,本病例提示臨床醫生需關注以下客觀指標以區分二者:
其一,炎癥標志物:CD活動期常伴隨紅細胞沉降率以及C反應蛋白升高,而阿片類藥物戒斷反應通常無炎癥指標異常;
其二,影像學與內鏡證據:CD活動期在CT、MRI或內鏡下可見明確的腸壁炎癥征象,而戒斷反應無器質性改變;
其三,癥狀與阿片類藥物的關聯性:CD活動期癥狀緩解依賴于抗炎治療(如生物制劑、糖皮質激素),而戒斷反應癥狀會隨阿片類藥物使用而緩解、停用而復發,此“用藥-緩解-停藥-復發”的規律是鑒別二者的關鍵臨床線索。
此外,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的診斷本身存在挑戰,尤其在非靜脈吸毒人群、早期階段或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中。本病例患者的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源于CD相關疼痛的阿片類藥物使用,屬于醫源性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范疇。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的發生風險隨劑量增加及使用時間延長而升高,本病例患者每日使用42.5 MME,持續約1年,完全符合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的高危因素。
參考文獻:
[1]Ryan MC, Yibirin Wakim MJ, Suarez S. Opioid Withdrawal Misdiagnosed as a Crohn's Flare. Case Rep Gastroenterol. 2025 Jun 13;19(1):434-438. doi: 10.1159/000546335.
醫學界外科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