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被臨時叫停的元首會晤,一次被公開拒絕的停火方案,特朗普的“速勝計劃”遭普京冷眼相待,澤連斯基卻在關鍵時刻轉身倒戈。誰在暗中攪局?誰又是最終贏家?
綜合觀察者網、環球網消息可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回應俄烏停火談判時突然改口,稱尚未決定是否舉行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會晤,甚至暗示“可能浪費時間”。
幾小時后,白宮官員正式表態:原定于匈牙利舉辦的“普特會”已無限期擱置。
這場外交風波的導火索,是一份被俄方斷然拒絕的停火方案。
據美聯社披露,特朗普曾向普京提出“就地停火”計劃,要求俄烏雙方沿當前戰線停止軍事行動,“各自宣布勝利,讓歷史評判”。
![]()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很精:既然戰場陷入僵局,不如見好就收。這種“凍結沖突”的方案,既能讓特朗普宣稱“解決了戰爭”,又為未來談判留下余地。
然而,普京的回應強硬而明確——烏克蘭軍隊必須全面撤出頓涅茨克等頓巴斯地區,否則一切免談。
俄軍已經控制了盧甘斯克全境和頓涅茨克78%的地區,他們想要的是完全掌控整個頓巴斯。
若此時停火,俄軍仍需面對烏軍在頓涅茨克西部的軍事存在,這與普京“徹底解決頓巴斯問題”的戰略目標相去甚遠。
眼看普京不接招,特朗普一氣之下取消了計劃中的“普特會”。
這場外交風波也暴露了俄烏沖突中一個關鍵矛盾:到底該不該以當前戰線作為停火基礎?
戲劇性的是,在普京拒絕特朗普提議后,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突然轉變態度,聯合英、法、德等12國發表聲明,支持特朗普的“就地停火”方案。
![]()
歐洲還趁機加碼,宣布正制定計劃,擬將凍結的1400億俄羅斯資產用于援助烏克蘭。
這一招看似在聲援美國,實則是給俄羅斯施壓。畢竟,只要俄羅斯不點頭,停火就不可能實現。
澤連斯基這步棋既討好了特朗普,將破壞和談的罪名甩給普京,還能離間美俄關系,又不用真的付出領土代價,可謂一箭三雕。
不過,澤連斯基的妥協背后也滿是無奈。訪美期間,他曾因拒絕領土讓步與特朗普激烈爭吵,但返烏后態度驟變。
分析指出,關鍵變量在于歐洲態度的轉變——當德法等國轉而支持停火方案時,烏克蘭失去了繼續抵抗的底氣。
兩害相權之下,澤連斯基只能選擇“沿當前戰線停火”這一相對緩和的選項,畢竟堅持頓巴斯主權未來尚有回旋余地,而直接“割地”將成為歷史罪人。
盡管澤連斯基已表態愿意談判,但俄烏沖突的解決仍面臨三重障礙:
![]()
其一,領土分歧難以彌合。
烏克蘭憲法禁止割讓領土,而俄羅斯堅持對新占領土的主權。若以當前戰線停火,頓巴斯地位將成為“懸案”,隨時可能引爆新一輪沖突。
其二,歐洲安全架構失衡。
北約與俄羅斯的戰略互信已徹底崩塌,即便俄烏停火,西方也不太可能解除對俄制裁,而俄羅斯勢必加強在飛地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的軍事存在。
此外,盡管歐洲各國公開支持烏克蘭,但內部裂痕正在擴大。法國和德國擔心沖突持久化會拖累經濟,而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則主張對俄更強硬。
這種分歧讓歐洲難以形成統一戰略。
其三,美國中期選舉的政治變量。
對美國而言,2026年將迎來中期選舉,烏克蘭問題可能成為國內政治斗爭的籌碼。
特朗普政府面臨兩難:如果過分施壓烏克蘭讓步,會被批評“對俄軟弱”;如果支持烏克蘭戰至最后一人,又可能陷入戰爭泥潭。
![]()
而“普特會”的取消,本質是大國博弈中利益不可調和的縮影。
特朗普想用一紙協議換取政治光環,普京則要鞏固戰略成果,烏克蘭與歐洲在夾縫中艱難求生。
在莫斯科看來,如果美國連基輔都說服不了,那么美俄首腦會晤毫無意義。這也是特朗普取消“普特會”的深層原因——既然談不出結果,不如保住面子。
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當特朗普的“交易藝術”撞上普京的“戰略耐心”,當澤連斯基在美歐之間艱難求生,這場沖突早已超越領土之爭。
無論如何,解決烏克蘭危機需要各方展現智慧和妥協精神。單方面的勝利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持久。
![]()
只有兼顧各方安全關切,建立包容性的地區安全架構,才能真正實現持久和平。
正如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最近所言:“我們要建造溝通的橋梁,而不是加固對抗的圍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