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田甜 棗莊報道
10月21日下午,棗莊市第十一屆運動會第二次新聞發布會舉行。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市十一運會的開幕式將于10月25日下午三點在棗莊市文體中心體育館舉行,開幕式整場活動將歷時約100分鐘,分為“暖場展演—儀式環節—主題展演”三大主體部分。
![]()
棗莊市體育局局長林捷,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宇浩,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宏杰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
林捷介紹說,開幕式作為市十一運會的“重頭戲”,將于2025年10月25日下午三點在棗莊市文體中心體育館隆重舉行。
完善賽會指揮體系,讓工作運轉“有條不紊”
組委會高效運行。市十一運會組委會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分管領導和秘書長任副主任,組委會辦公室由市體育局、市直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國資委負責同志組成。組委會其他9個工作部室,及運動員資格審查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均吸納了21個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各參與單位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有條不紊。
堅持節儉辦賽。市十一運會既是對經濟社會、城市建設、精神風貌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的一次契機。比賽期間不舉行宴請,不搞形式主義,不組織與運動會無關的活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各項經費開支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倡導新風尚,帶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
營造濃厚氛圍。為彰顯本屆市運會的文化內涵,組委會辦公室通過征集評審并報組委會審定,確定了運動會的會徽,吉祥物“榴寶”和主題宣傳口號“賽事賦能,強工興產”。在宣傳報道方面,組委會新聞宣傳部統籌場內場外、線上線下,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立體化宣傳報道市十一運會盛況和積極影響,生動展現運動員、參賽群眾賽場英姿和進取精神。
統籌推進賽事運行,讓競技構建“體驗場景”
市十一運會設青少年組和群眾體育組兩部分。青少年組共設19個項目,自4月28日開賽以來,前期已經完成了舉重、排球、摔跤、皮劃艇、賽艇、拳擊、網球、柔道、武術套路、羽毛球、足球、跆拳道、乒乓球、游泳、武術散打、籃球、霹靂舞、空手道等18個項目的比賽,參賽運動員3800余人。各項目比賽組織有序、保障得力、競爭激烈、精彩紛呈。目前只有田徑項目還沒開賽,將于開閉幕式期間在文體中心體育場舉行。群眾體育組共設22個大項,目前已經完成了拔河、健身氣功、門球、大眾廣場舞、太極拳(劍)、柔力球、健步球、臺球、籃球、健身操、圍棋、足球、廣播體操、象棋、羽毛球、武術、輪滑、健身秧歌、乒乓球、網球、游泳等21項比賽,還有田徑項目賽事將與青少年組合并舉辦。采取“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街”的創新模式,打破傳統體育賽事局限于體育場館的格局,讓賽事走出體育場館,走進人群聚集度較高的場所,打造多元體驗場景,把賽事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踐行“賽事賦能,強工興產”的市運理念。
強化賽風賽紀建設,讓監督保持“嚴的基調”
為保證賽事公平公正,組委會著眼打造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全市綜合性體育盛會,認真落實競賽規程,嚴把參賽資格、競賽組織、錄取名次等各個關口,確保各項目競賽工作嚴謹、有序、規范進行。公開、擇優選調裁判員,組織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簽訂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責任書,舉辦反興奮劑學習培訓班。運動員資格審查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強化參賽單位多元監督,將抓好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多方聯動、多措并舉加強賽風賽紀工作,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賽會環境。在各區(市)代表團和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沒有出現違反賽風賽紀和興奮劑陽性事件。
精心籌備開幕儀式,讓體育文化“震撼人心”
開幕式整場活動將歷時約100分鐘,分為“暖場展演—儀式環節—主題展演”三大主體部分,屆時將通過現場演出與儀式環節的有機融合,呈現一場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與群眾性的體育文化盛宴,為全市人民奉獻一場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鮮明時代特征和強烈視覺沖擊的視聽盛宴。
第一階段暖場節目突出全民共舞,點燃城市熱情。開幕式正式開始前30分鐘,市體育局準備了一場洋溢著生活氣息與群眾熱情的暖場表演,為全場預熱,營造歡樂祥和的氛圍。首先登場的節目是由市老年體協精心編排的《歡慶秧歌》。棗莊市作為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的首個“全國健身秧歌城市”,連續成功承辦了全國第三屆、第四屆老健會健身秧歌交流活動。《歡慶秧歌》不僅展示了本市老年朋友們的活力與激情,更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緊接著是市體育總會組織的“全民健身嘉年華”展演。來自全市各單項體育協會的健步走、街舞、廣場舞、健身氣功和武術、太極拳愛好者等群眾體育組織將集體登場,展示本市全民健身的蓬勃圖景。無論是動感十足的健身舞步,還是行云流水的傳統武術,都體現了“健康棗莊”建設的豐碩成果,彰顯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此外,兩組由棗莊學院師生傾力打造的原創節目也將驚艷亮相。節目巧妙融合現代舞蹈的律動之美與民族傳統體育的深厚底蘊,充分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昂揚向上精神風貌與無限創造力,既為開幕式注入青春活力,也彰顯了棗莊學院在服務地方發展、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積極擔當與時代使命。
第二階段儀式環節突出莊重規范,彰顯體育精神。儀式部分是開幕式的核心,體現著運動會的權威性、專業性與組織水平。市體育局將嚴格按照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的標準,確保每一個流程嚴謹有序、莊重得體。國旗、會旗護旗手與升旗手由棗莊學院22名學生代表擔任,其中5名學生代表為退役軍人;棗莊學院2023級學生張凱文作為國旗方隊領隊,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的一員,參加了今年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的閱兵方陣。歡迎儀式方隊由240名棗莊市實驗小學的少年兒童組成,紅旗方隊由市體校優秀運動員組成;裁判員方隊身著統一制服,精神抖擻,展現本市裁判隊伍的專業、公正與權威。社會體育組織方隊匯聚了來自全市各類單項體育協會、健身俱樂部的代表,體現本市體育社會組織的活力與凝聚力。來自各區(市)、棗莊高新區以及市直有關部門單位共計51支代表隊1200余名運動員參加開幕活動。
第三階段主題展演突出區(市)聯動,共繪時代畫卷。作為整場開幕式的關鍵部分,文化體育展演是本屆市運會最具創新性的亮點。各區(市)分別創作并演出一個具有地方文化標識的主題節目,共同構成一幅“大美棗莊”的壯麗畫卷。滕州市選送《最憶是滕州》以“古滕文化”為底色,融合編鐘樂舞、墨子思想、魯班技藝等元素,通過詩意化的舞臺語言,帶領觀眾穿越千年歷史,感受“善國”文脈的綿延不絕。薛城區選送《豐碑》聚焦“鐵道游擊隊的故鄉”和現代工業重地的發展歷程,以雕塑般的肢體語言和恢宏的音樂,致敬一代代建設者用汗水與智慧鑄就的城市豐碑,展現奮斗不息的精神力量。山亭區選送《不墨山亭入畫來》以生態之美為主題,運用舞蹈、光影與自然音效,描繪山亭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市中區選送《煤火映初心》深情回望市中區作為傳統能源基地的輝煌歲月,以“煤火”為意象,展現礦工精神、工業記憶與城市轉型的壯闊歷程,傳遞“初心不改、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嶧城區選送《鼓韻榴鄉·盛世和鳴》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嶧城石榴種植技藝”為靈感,融合鼓樂、民俗舞蹈與石榴元素,鼓聲震天,榴花似火,奏響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盛世樂章。臺兒莊區選送《燈火里的中國》依托臺兒莊古城的夜景意象,以柔美的燈光、深情的旋律與優美的群舞,描繪“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千年風華,抒發對祖國繁榮昌盛的深情禮贊。
六大節目既獨立成章,又有機銜接,共同構成“文化棗莊、活力棗莊、奮進棗莊”的宏大敘事。所有節目均堅持“本土創作、本土演出、本土表達”,真正實現“市運會辦在群眾身邊,文化成果由群眾共享”。
新聞伴讀
發布會現場問答實錄
記者:開幕式涉及多個單位和團隊,如何確保各環節銜接順暢、運行安全?
林捷:本次開幕式參與單位多達十余家,涉及演職人員、運動員、志愿者、工作人員數量多,組織難度大、安全要求高。為確保萬無一失,我們精心建立了科學而高效的工作機制。
在協同領導方面:市政府分管領導任開幕式總指揮,市政府辦公室及參與運動會承辦的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任副總指揮。根據市運會大型活動籌備工作需要,及時到各區(市)督導檢查開幕式大型活動展演項目的編排演練,現場指揮合練彩排,及時發現并研究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在落實保障方面:市運會組委會大型活動部,由市體育局牽頭,統籌協調其他相關部門,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實行“項目負責制+對接人制度”,確保信息暢通、責任到人。已開展全流程彩排1次,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在安全保障方面:全方位、全鏈條覆蓋制定開幕式安全應急預案,涵蓋公安、消防、醫療、電力、交通、通訊等不同風險的研判和應急處置渠道,在開幕式現場設立現場指揮中心,實現“一屏統管、一鍵響應”。所有演職人員和志愿者均通過安全培訓,持證上崗。文體中心體育館已進行了全面安全排查,設置清晰的動線標識和應急疏散通道;對舞臺結構、燈光音響設備進行專業檢測,堅決杜絕安全隱患。開幕式期間,現場配置醫療急救、電力、消防、通訊等應急保障車和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及時高效做好應急響應工作。
在技術保障方面:利用智慧場館系統實時監控人流、電力、設備狀態。采用高精度計時與信號同步技術,確保節目切換、燈光音響精準無誤。目前,所有環節正在進行最終磨合階段,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確保開幕式安全、有序、精彩。
記者:市運會不僅是體育賽事,也是一次城市形象的展示。請問本屆市運會對提升城市品牌有何意義?
林捷:大型體育賽事是城市形象傳播的“超級載體”。本屆市運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臺,更是棗莊城市品牌的一次“集中路演”。
一是展現棗莊“活力之城”的新形象。通過精彩絕倫的開幕式大型活動展演,以及運動員們在賽場上的奮力拼搏的精神,充分彰顯了棗莊市民健康向上、充滿活力、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這無疑打破了人們以往對棗莊“資源型城市”的刻板印象,成功塑造出一種“青春、開放、進取”的現代化城市氣質。
二是傳播棗莊“文化之城”的深厚底蘊。從《歡慶秧歌》的紅色傳承,到各區(市)文化展演的多元共生,開幕式成為棗莊歷史文化、工業文明、生態資源的“濃縮展覽”,讓外界重新認識一個“有故事、有溫度、有魅力”的棗莊。
三是打造棗莊“賽事之城”的新名片。我們將以本屆市運會為契機,完善場館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優化城市環境,為未來申辦省級、國家級賽事積累經驗、奠定基礎。我們希望,讓“來棗莊看比賽”成為一種新時尚。
四是增強市民認同感與自豪感。當市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歡迎方隊中揮手,看到家鄉節目在舞臺上綻放,城市認同感油然而生。這種“主人翁”意識,是城市最寶貴的軟實力。
我們相信,這場盛會將讓棗莊“出圈”更遠、“出彩”更久。
記者:本次市運會提出“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的創新舉措,具體是如何實施的?
趙宇浩:市十一運會舉辦期間,我們認真落實國家體育總局“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的部署,打破體育賽事傳統辦賽格局,讓賽事“走出場館、走進生活、走入人心”,把市運會賽事項目放在景區、街區舉辦,推動賽事與旅游等諸業態協同發展,向體驗經濟、流量經濟轉型,融入“6+3”現代產業體系,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同時,按照十一運會組委會關于開展“我與市運會同行”的安排,積極舉辦配套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踐行“跟著賽事去旅行”的要求。我們今年在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舉辦登山節,在臺兒莊古城舉辦全國U14青少年籃球聯賽(棗莊站),在滕州市“一塔六館”舉辦“好運山東”定向運動聯賽,在萬達廣場舉辦“好運山東 律動黃河”武術運動聯賽、“好運山東”沿運河城市世界青少年聯合運動會中國區小籃球選拔賽(棗莊賽區),在龍湖月色旅游度假區舉辦“好運山東”沿運河城市環龍山龍湖自行車邀請賽等,實現了賽事流量向商圈、景區經濟增量的轉化,提振和擴大了體育消費。這一舉措的背后蘊含著三點深層考量。
首先,吸引市民參與是關鍵。市運會是全民參與的體育盛會,市民作為選手、志愿者或觀眾參與賽事活動,能深刻體驗體育魅力與激情,不僅能拉近賽事與群眾的距離,還能營造積極向上氛圍,提升全民健身意識,推動健康生活方式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其次,通過拓展體育消費新場景,為城市創造了更多的消費平臺。市運會競賽項目及其配套活動與旅游、商業等活動的結合,吸引了大量參賽者和觀眾到棗莊的景區、街區和商圈消費,帶動了酒店、餐飲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賽場周邊的商業區也因賽事變得更加繁華,各種零售店、餐飲店和娛樂設施迎來了大批消費者,形成了“一人參賽,全家旅游;一次參賽,多日停留;一項賽事,多元消費”的賽事經濟消費模式。因此,這種以賽事為核心構建的體育消費場景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還促進了就業和產業升級,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再者,借助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的融合模式,不僅能夠將市運會體育賽事活動的活力與激情注入城市血脈,還可以更好地講述棗莊故事,充分挖掘和展示棗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自然風光,使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同時體驗到棗莊的文化底蘊和旅游魅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記者:本屆市運會開幕式在節目編排上有哪些亮點?
劉宏杰:本屆市運會開幕式,在節目編排上有五個主要特點:
一是層次分明,我們采用“暖場—儀式—展演”三段式結構,其中,暖場表演包含四個節目,儀式包含入場式,升國旗、奏唱國歌,運動員、裁判員宣誓等六項議程,大型團體操展演包含六個項目。我們力求通過邏輯清晰、動靜結合、節奏流暢的表現形式,既能彰顯全市四年一屆高規格賽會的莊嚴儀式感,又能突出全民參與、全民健身的熱烈氛圍感。
二是主體多元。打破以往僅由體育部門承辦的模式,廣泛動員市、區、鎮、村各個層級,老、中、青、少各個齡段,大中專院校、社會體育組織、文化團體等各個領域,一起參與進來,共襄市運盛舉,讓活力齊聚、熱度持續、參與激情拉滿。在此,也感謝各區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各社會團體組織和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對本屆市運會的關注和支持,市運會正因有您,才更精彩。
三是主題深遠。六個大型團體操展演項目雖形式各具特色,但內涵一脈相承。從滕州的歷史風華到嶧城的榴鄉新韻,從山亭的山水畫卷到臺兒莊的運河漁火,從市中的工業記憶到薛城的紅色基因,五區一市緊扣“賽事賦能 強工興產”主題,用六種不同的筆墨共同勾勒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棗莊歷史全景圖,用六種不同的聲調共同唱響了一曲昂揚激越的城鄉發展最強音,用六種不同的韻腳共同注釋了一篇蕩氣回腸的強市建設新篇章。
四是厲行節儉。從本屆市運會籌備伊始,我們就確定了“綠色、簡約、全民、安全”的辦賽原則。將開幕式從體育場調整到體育館,極大削減了資金和人員投入;到開幕式各參演單位進行督導指導,都是直奔排練現場,謝絕無關人員陪同;倡導各參演單位采取“分頭訓練+集中排練”的形式,減少不必要的交通、食宿支出;在確保效果的前提下,嚴格控制物料使用,在服裝、道具、舞美等環節,化繁就簡,壓縮成本。
五是融合創新。近年來,棗莊體育始終重視“體育+”平臺建設,主動寫“加號”,積極找“加數”,千方百計理順“等號”、做大“總和”。本屆市運會開幕式,在節目編排也是如此。在以健身龍、廣場舞、課間操、健身秧歌等各種運動為主要展現形式的基礎之上,用歌舞、舞臺劇等文藝手法加持藝術化的表達,用史詩內容的嵌入復合厚重的文化底蘊,用聲光電等現代化技術強化視覺聽覺體驗,切實發揮出“體育+”的融合作用,讓賽事發光,為城市賦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