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年前,路邊修車店門口摞得老高,像一座座小山,風吹日曬好幾年也不爛。這些輪胎扔了污染環境,燒了毒煙滾滾,看著就鬧心。
可你知道嗎,這堆人見人嫌的“黑色垃圾”,如今正悄悄變身成鋪馬路的材料、運動場的地墊,甚至還能發電煉油。
一個被嫌棄了幾十年的廢棄物,竟然搖身一變成了搶手的“黑色黃金”。這不是神話,而是咱中國這幾年實實在在干出來的大事。
![]()
別小看一只舊輪胎,它重十幾斤,主要成分是橡膠、鋼絲和纖維,自然降解得花上幾百年。過去處理方式簡單粗暴:要么堆在荒地,要么偷偷焚燒。
結果呢?占地不說,雨水一泡,有毒物質滲進土里,燒起來更是黑煙沖天,PM2.5蹭蹭漲。
據生態環境部統計,我國每年產生廢舊輪胎超過3億條,總量全球第一。如果全靠填埋或焚燒,那真是給子孫后代留下個大包袱。可現在不一樣了,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推動,這些“黑疙瘩”終于找到了新出路。
![]()
以前人們覺得廢輪胎沒什么用了,但科學家偏不信這個邪。他們發現,輪胎里的橡膠雖然老化,但分子結構依然穩定,只要加工得當,就能重新利用。于是,熱裂解技術應運而生。
這種工藝在無氧環境下高溫加熱,把廢舊輪胎分解成燃料油、炭黑和鋼絲。燃料油可以用于工業鍋爐,炭黑能作為橡膠制品的填充料,鋼絲則回爐再造。
![]()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全國已有上百家企業具備規模化處理能力,年處理量達千萬噸級。
這套流程符合國家環保標準,排放可控,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山東、江蘇等地的示范項目顯示,每噸廢舊輪胎通過熱裂解可產出約450公斤油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雙在線。
![]()
除了“拆解重生”,還有“原位改造”的路子。比如把舊輪胎粉碎成膠粒,摻進瀝青鋪路。這種“橡膠改性瀝青”路面彈性好、噪音低、抗裂性強,在北京大興機場高速、雄安新區主干道都有應用。
交通運輸部推廣報告顯示,使用廢舊輪胎膠粉的路面使用壽命平均延長20%以上,同時每公里可消耗近萬個輪胎膠粒。不光是公路,城市綠道、學校操場、小區健身區的地墊也大量采用再生膠材料。
踩上去軟乎乎的,摔一跤也不怕,關鍵是環保又耐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變化,其實背后是一整套循環經濟體系在支撐。
![]()
光有技術還不夠,還得有人收、有人運、有人管。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廢舊輪胎回收體系建設。商務部推動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覆蓋城鄉,不少地方實行“以舊換新”補貼,車主換胎時交回舊胎能省幾十塊錢。
一些物流公司還開發了智能回收平臺,掃碼登記、上門取件,像叫外賣一樣方便。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率已超過70%,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這個數字背后,是成千上萬從業人員的努力,也是普通人環保意識提升的結果。越來越多司機不再隨手丟棄舊胎,而是主動交給正規渠道處理。
![]()
有意思的是,廢輪胎甚至走上了創意之路,西北一些農村用它做花壇圍擋,刷上彩漆,種點花草,既美觀又省錢;南方有些景區拿它當兒童游樂設施的基礎部件,結實耐造;還有藝術家用切割拼接的方式做成雕塑作品,在公園展覽,吸引不少人拍照打卡。
這些做法雖不是主流,卻讓人看到廢棄物背后的無限可能。廢棄物不是天生就沒用,而是我們還沒找到打開它的正確方式。
![]()
從無人問津的污染源,到資源再利用的重要原料,廢舊輪胎的逆襲之路走得扎實而堅定。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發展理念的轉變。
過去我們追求“用了就扔”,現在講究“物盡其用”;過去眼睛只盯著新車出廠,現在也開始關注舊物歸宿。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