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只要一提起寵孩子就渾身緊張,生怕自己只要多數(shù)一句“寶貝真棒”,或者多抱一會兒哭鬧的娃,就會把孩子養(yǎng)成好吃懶做的巨嬰。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有不少父母把“逼孩子獨立”和“對孩子冷漠”畫上了等號。在他們看來,孩子只要黏人就是沒有出息,求抱抱就是太嬌氣,就連表達自己的需求也成了不懂事。
![]()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只想說一句:育兒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加減法。
說到底,還是父母到現(xiàn)在都分不清楚“慣”和“寵”的區(qū)別。慣,是無底線的縱容孩子,哪怕是錯的事情也縱容;而寵,是有溫度的支撐,在孩子背后隨時給他們提供力量。
簡單理解就是:慣出來的孩子,永遠都只是躲在父母身后;寵出來的孩子,他們敢于闖蕩世界。
![]()
慣和寵,差別真的很大
看似都是在給孩子一點東西,但結果卻是天差地別。養(yǎng)娃路上,要是慣和寵區(qū)分不清楚,那養(yǎng)出來的孩子真的是兩種樣子。
慣,是很多父母在偷懶,他們不想花時間教規(guī)矩,就只能在背后默默幫孩子處理事情,這樣就能換取自己想要的清凈。時間久了,孩子什么都沒有學會,遇到事情自然不知道怎么抗,只能求助大人。
寵,是父母在情感上給孩子支撐,核心就是讓娃相信。遇到問題,父母會堅定地站在孩子身后,先安撫情緒再處理問題,用情感來回應。對于孩子來說,從小就能享受到父母的情感回應,自然也就更有安全感。
![]()
為什么被寵大的孩子,更獨立?
這個問題讓很多父母不理解,不是都說被寵的孩子就像溫室里的花朵,都經(jīng)不起風雨嗎?
其實這個認知有些片面,父母光看到了被寵愛不好的一面,卻忽略了它還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被寵的孩子被父母堅定地肯定,讓他從小就覺得自己很好。
反觀那些被逼著獨立的孩子,他們看似早早學會了自己穿衣吃飯,實則心里特別慌。主要是,每天承受大人的逼迫,孩子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開心,反倒有些害怕。可要是被寵著、被鼓勵著去獨立,結果就會不一樣。
![]()
高段位的寵,才能讓娃更獨立,父母的著重點要放在這幾點:
第一點:接住娃的情緒
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千萬要冷靜,可以先把娃的情緒接住,給他們適當?shù)陌踩小?/p>
其實接住情緒的這個過程,就是在寵愛孩子,讓他們知道父母永遠都在。但,該遵守的規(guī)則也絕對不能妥協(xié),再生氣也不能打人、不能亂扔東西,這是底線。
當孩子的壞情緒被接納了,他們才會在情緒消退后聽得進父母的道理。這個時候父母趁機給他們立規(guī)矩,也更容易讓孩子去實施。一定要明白:只講規(guī)則不講感情,或者只妥協(xié)不立規(guī),都養(yǎng)不出好孩子。
![]()
第二點:給娃選擇權
寵孩子,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替他做,而是給娃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樣他們的成長速度才能更快。
穿什么樣的衣服、周末先玩還是先寫作業(yè),這些簡單的小事情都可以由孩子自己來決定。父母別打著“包辦”的名義去約束、要求孩子,那真的害人害己。
只要自己能動手,那孩子的行為都值得被孤立。就算是做的不好、說得不好,父母也別急著去否定,而是先夸一句他努力的過程。很簡單的一句話,卻給了孩子很多自信,讓他覺得自己下一次就能做好。
![]()
第三點:多給娃笑容
過來人的建議是:陪娃的路上,要多給他們一些笑容,少給他們一些臉色。在孩子的心里,媽媽的笑容就是他們幸福、底氣的來源。
年齡小的孩子懂得的道理比較少,他們總覺得父母的笑容,就是“愛自己”最直接的證明,比說和做都管用好幾倍。
尤其是碰上性格比較內(nèi)向、敏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笑容來滋養(yǎng)。要是看到父母不高興,他們就容易胡思亂想,各種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為了娃的心理健康,以及他未來的整體發(fā)展考慮,父母還是多笑笑。
![]()
寫在最后:養(yǎng)娃從來沒有什么標準答案,但有一點不會錯,那就是讓娃學會獨立。只不過這種獨立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被父母用寵愛滋養(yǎng)出來的。日后別把再把縱容當關愛了,孩子的成長僅此一次,愛錯了后悔都來不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