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升級之際,澳大利亞突然站了出來,要幫助特朗普解決稀土問題,也成了這場博弈中的首個冤大頭。
觀察者網消息顯示,近日,澳大利亞阿爾巴尼斯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了會晤,雙方就軍事和貿易合作進行了討論。
根據報道可知,此次會晤的最大成果就是,雙方簽署了一份價值85億美元的礦產和稀土供應協議,此舉被白宮宣傳為“打破中國壟斷的里程碑”。
特朗普更是得意洋洋地宣稱,“一年以后,美國的稀土和礦物將多到用不完,都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它們”。
一旁的白宮經濟顧問哈希特更是直接將矛頭指向中國,稱澳大利亞將“終結世界對華稀土依賴”。
在此基礎上,特朗普似乎有了底氣,更是直接喊話中國“不要繼續在稀土上玩把戲”。
![]()
根據協議,美澳計劃在半年內向澳洲稀土礦投入30億美元,開發價值530億美元的礦產,美軍還將在澳建設年產量百噸的鎵金屬加工廠,直指雷達、芯片等軍工命脈。
然而,事情真的有這么簡單嗎?特朗普心心念念的稀土局就這么破了?很顯然,特朗普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
澳大利亞的稀土儲量約占全球3%,但這場博弈的核心從來不是“誰有礦”,而是“誰能煉”。
中國稀土霸權的根基不在礦山,而在實驗室。中國掌控著全球近90%的稀土精煉產能。
稀土提純需應對放射性廢料、酸浸液處理等難題,中國通過數十年積累的專利網絡與設備供應鏈,構建了難以逾越的壁壘。
例如,萃取分離鑭系元素的離心機技術僅中國能大規模量產。
美軍報告曾指出,美國唯一稀土企業MP Materials雖擁有礦山,但其深加工環節仍依賴中國技術授權。而澳大利亞過去九成稀土礦砂需運往中國加工。
![]()
此外,美澳合資企業既無法獲得中國設備進口,也難以招募中國技術人員——違反商務部新規者將面臨嚴厲制裁。
即便美澳如今砸重金自建產業鏈,但一座能穩定產出高純度稀土氧化物的工廠,從建設到投產至少需三年,且成本高出中國30%以上,一座稀土礦從開采到產出高純度產品需5-8年——這還沒算中國已迭代至第四代的萃取分離技術專利墻。
美澳聯盟或許能在短期內堆積礦產產量,但缺乏精煉能力就像“抱著金碗討飯”。
產業鏈不是燒錢就能速成的,它需要技術沉淀、政策連貫性和市場生態的協同。
美澳可能要面對三重打擊:技術人才短缺、環保成本飆升,以及中國一旦收緊冶煉設備出口帶來的供應鏈斷檔。
事實上,美國自2010年就試圖聯合日本、澳大利亞打破稀土困局,但十五年過去,西方稀土自給率仍不足15%。
![]()
所以,特朗普宣稱“一年后稀土多到無處存放”的豪言,根本經不起推敲。
現實是,美國軍工企業目前庫存的釤鈷磁體僅夠維持半年生產,而澳大利亞新建的鎵加工廠最早也要2025年試產。
當中國手握從礦山到磁體的全鏈條定價權時,西方每一次“去中國化”嘗試,反而可能讓自身陷入更深的依賴。
畢竟,連澳洲礦業巨頭都承認:“離開中國冶煉廠,我們連合格的重稀土氧化物都提純不出來。”
所以,美澳高調達成協議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施壓和談判的手段。
這一點從特朗普的“三條件降關稅”策略就能看出來——要求中國放棄稀土管控、采購大豆、解決芬太尼問題,換取降低對華關稅,暴露了其戰略被動。
那么,澳大利亞為什么在美國大多數盟友都不愿意介入中美博弈的時候,選擇高調插手呢?
![]()
這里需要提到一點,澳大利亞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同時,作為交換,美方同意未來會幫助澳方建造戰略核動力潛艇。
那么,問題來了,用得罪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代價,來換取美國一句口頭承諾,是否得不償失?
這種操作背后,是澳大利亞在安全與經濟間的艱難平衡:以稀土協議換取美國核潛艇技術支持,實則是將國家安全綁上美國戰車。
短期來看,美澳協議難以動搖中國稀土地位。
中國可通過釋放戰略儲備調節市場,同時加速稀土高端應用研發,向永磁材料、航天合金等高附加值領域延伸。
![]()
而西方若強行推動去中國化供應鏈,必將推高全球電子產品價格,最終反噬自身科技產業。
長期博弈中,中國真正的底牌是“技術反制”與“需求重塑”。
這場稀土博弈的本質,早已超越資源爭奪,成為工業體系成熟度的終極檢驗。中國用三十年織就的產業網,不會因幾場簽約儀式瓦解。
而西方的焦慮,恰恰印證了那個真理:壟斷的最高境界,是讓對手即使擁有資源,也仿制不出你的賽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