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已于8月22日正式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10月17日,吉林省發改委副主任趙姝麗在新聞發布會上的宣布,標志著長春成為繼沈陽之后,東北第二個國家級都市圈。
與此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不同聲音:“基本上每個省都有一個都市圈,太多了大可不必。”隨著長春都市圈的獲批,我國“國家級都市圈”已增至18個。
當長春都市圈正式躋身“國家級”行列的消息傳來,網絡空間隨即泛起疑慮的漣漪:“每人發顆糖”的調侃,道出了公眾對都市圈泛濫的隱憂。當第十八頂“國家級”桂冠落定北國春城,我們不得不思考:都市圈建設究竟是區域發展的精準導航,還是又一場政策資源的均質化分發?
細察這十八個國家級都市圈的分布圖景,從成渝的西南腹地到關中的千年古都,從東北老工業基地到粵港澳的開放前沿,確實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態勢。這種空間布局容易讓人產生“政策糖果”人人有份的觀感。
然而,區域協調發展絕非簡單的資源均分,都市圈戰略的生命力在于其精準施策的本質,每個獲批都市圈都承載著獨特的戰略使命,沈陽都市圈肩負東北振興的探路重任,成都都市圈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點,南京都市圈探索跨省域協同新路。而今長春都市圈的加入,正是要在老工業基地轉型、中俄經貿合作、黑土地保護等關鍵領域開辟新徑。
長春都市圈的獲批,絕非“雨露均沾”的行政分配,其核心價值在于構建哈長城市群的關鍵支點,為我國“工業搖籃”注入新動能。一汽的整車制造、長光衛星的航天信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創新研發,這些雄厚基礎若能通過都市圈建設實現要素優化配置,產生的協同效應將遠超地理空間的簡單疊加。從更深層看,在東北亞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長春都市圈有望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節點,其戰略意義不容小覷。
面對都市圈數量增長,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有多少”,而是“怎樣建”。衡量都市圈成功與否的標準,絕非數量的多寡,而是其能否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流動,能否形成優勢互補、避免同質競爭。一些地方將都市圈視為政策優惠的“提款機”,重規劃編制而輕實質改革,這種傾向值得警惕,都市圈建設需要的是制度創新的勇氣,而非爭搶名分的浮躁。
從國際經驗看,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帶、美國波士華城市群的成功,靠的不是數量擴張,而是功能整合與產業協同。我國都市圈建設同樣需要這樣的戰略定力,既要有合理布局的廣度,更要有改革攻堅的深度。當都市圈能夠真正實現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產業同鏈、服務同享時,“政策糖果”的質疑自然會煙消云散。
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宏大敘事中,每個都市圈都應是獨特的拼圖而非相同的復制,長春都市圈的獲批,既是對東北振興的再加碼,也是對都市圈建設質量的新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