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那個NG
本文首發于虎嗅青年文化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2025年,變化在繼續,這是有關向上向新趨勢中的一個現象。
在多重危機的時代,性別議題或許是人們最頻繁感受到、也最難回避的現實裂隙。
現在越來越多的咨詢機構,建議品牌把專注力轉向“男性互聯網”這個領域。
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座充滿機遇的金銀島。
![]()
![]()
![]()
在席卷全球的進步主義文化浪潮中,男性互聯網用戶的失落感不斷加深。
2025年2月,社交平臺營銷公司The Goat與民意調查組織YouGov,在收集了4000份有效調查問卷后,公布了一份關于當代互聯網年輕男性用戶(18-34歲)對當下社交平臺生態看法的報告,其中一項數據清晰說明了這種失落感的程度:
“70%的受訪者希望在社交平臺上看到更多男性榜樣的內容,同時67%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很多正向男性榜樣被媒體和品牌忽視了。”
![]()
那么,受訪者指出的男性榜樣是什么呢?
從這份報告的細節來看,受訪者心中男性榜樣所必備的特質分別是:
善良、暢談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幽默位列前三,其次是健康、正向關系和公開談論社會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訪者心中,財富與粉絲數量的權重并不高。
![]()
在最初的流量世界,財富和粉絲數量絕對是某種權利、能力甚至是魅力的象征,但經歷多年浸染,人們早已厭倦了在虛擬世界付諸權威的游戲。
該報告顯示52%的受訪者認為,社交媒體上流行的男子氣概文化正在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這不僅僅影響著外界對男性群體的看法,也在男性群體內部造成了更大的分裂,比如青少年的暴力傾向、不切實際的體型焦慮以及社會排斥造成的暴力現象。
比較能代表男子氣概與暴力轉化的,可能是英國的青少年犯罪問題。英國國家統計局報告,截至2024年3月的一年內,英國共發生了5.05萬起刀具犯罪案件,13歲到19歲的青少年兇殺案中,83%是被銳器所害,占全年齡段受害者的46%。
“網上有毒的男子氣概,教育孩子們要不計后果地捍衛榮譽、不能示弱。社媒的存在讓他們不想在同齡人的語境下成為弱者,這種期待與恐慌并存的局面,讓刀成了捍衛尊嚴的選擇。”曼城青年暴力問題的研究者與社區工作者曾對一家名為Innovation Unit的公益機構這樣說道。
出于面子的好勇斗狠文化,在全球各地青年中均有表現,社交媒體的概念并非決定性因素,但絕對算得上加速焦慮的催化劑,如果還是不夠具體,看看今年netflix的《混沌少年時》就能構建出基本概念了。
![]()
2025年3月,兩群英國青少年在昆斯伯里地鐵站持刀斗毆
關于社交平臺的男子氣概與抑郁之間的關系,已經有很多研究說過了。
美國心理學會的期刊《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ies》在201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社交媒體、有毒的男子氣概、社交媒體互動與男性抑郁之間的關系》的文章,其中就揭示了SNS上有毒的男子氣概與抑郁的顯著關聯。
2022年以美國大學男生為樣本的《高等教育中男性男子氣概依賴性與社交焦慮癥狀研究》也指出,不男人沒價值的觀念與社交焦慮、抑郁癥呈正相關。
其中緣由并不難猜:當流行男子氣概文化將任何形式的示弱視為軟蛋,男性往往只能選擇獨自壓抑情緒,以避免被嘲笑。而這種壓抑,往往正是焦慮與抑郁等心理問題的起點。
![]()
現在,越來越多的資訊機構洞察到了男性的困局,于是他們開始倡導品牌與男性建立新的、柔軟的共鳴。
“因為男子氣概話題的敏感性,所以品牌和資本似乎怯于探討如何為他們發聲,但數據顯示,從業者必須關注年輕男性的具體感受,了解他們的困局...選擇合適的KOL,展開坦誠交流,補足缺失的元素,我們才能給社會帶來更積極的影響。”
The Goat的高級策略師威廉姆森說道。
![]()
![]()
怎么做,是一件比洞察問題更難的事。
WGSN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性別仇恨言論彌漫的當下,探討男性想要什么是一件敏感的事。品牌和資本并不了解男性的想法,比如2025年英國第四頻道的一項調查指出,僅26%的Z世代認為在廣告上能看到“他們想要成為樣貌”。
![]()
多家咨詢機構的報告指出,在這個男性普遍感受到沮喪的年代,針對男性的營銷不能一概而論、粗暴策劃,而是要通過與多元的KOL和公眾人物結合,不斷理解他們之間的細微差異。
男性香氛品牌AXE在今年5月推出的一項廣告最被稱道,他們和喜劇演員皮特·戴維森合作,在IG上搞了個“問我啥都行的活動”,作為西方男性用戶心中特別擅長談戀愛的存在,他跟西方老哥們分享了一大堆增強自信與約會技巧的心得。
在相關廣告宣傳片里,AXE利用了Short king的梗(指矮個子男生因為能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所以在現在的婚戀市場更受歡迎)講述了一個積極的故事:
說一個小個子男生在圖書館看見了心儀的女生,卻因為身高差有點反怵,這時候皮特戴維森出現,扔給了他一瓶AXE告訴他真正重要的是信心,而不是身高,隨后男生成功搭上話。
雖然故事聽起來有點油膩,但至少比壁咚強太多了,而他背后傳遞的價值觀,也打破了古早男子氣概的要求,傳達了自信可以通過小事建立的概念。

除了鼓勵自信之外,一些品牌和機構也開始關注男性的心理壓抑問題,他們希望通過商業概念的推廣,讓男性更舒適。
比如澳大利亞運動品牌LDSK推出了一部名為《不要等》的紀錄片,片中四位運動員向觀眾分享了自己曾經遇到過的心理問題,鼓勵男性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要主動傾訴。
這部影片播出的背景是澳大利亞每天有9人因自殺而喪生,其中75%為男性,男子氣概要求的隱忍,被很多心理專家認為是催生自殺傾向的一個因素。
![]()
“這場活動若是激勵一個人主動傾訴,就是我們的成功”
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強調健康男子氣概的概念。
非營利組織 A Call to Men 的聯合創始人Ted Bunch,建議心理機構與學校、企業和職業體育組織合作,推廣健康男子氣概,其內容強調善良、尊重他人以及保護他人。
Bunch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讓男性思考成為男性的意義的最有效方式,是在一個充滿信任的空間中,讓男性自由交流——談論悲傷、壓力以及被社會認為不該表達的情緒。
“健康的男性氣概既是向外的,也是向內的。男性自殺率和早逝率更高的問題,與他們的焦慮和抑郁有關,他們甚至忽略基本醫療,來保持強硬、表現堅強——這些社會期望同樣會傷害男性。”他說。
![]()
當男性開始自由發展,一些新的商業可能也被發現。
全球最大的靈感創意網站Pinterest7月的檢索數據顯示,男性最關注的三個檢索關鍵詞是皮膚科醫生(上升55%)、男士另類時尚(上升185%)以及股票投資(上升360%)。
同樣的趨勢在中國也有所展現,據歐睿國際數據統計預測,2021—2026年中國男性護膚品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88%,2026年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7億元。
一些機構認為,這是改變帶來的商業活力。
![]()
![]()
在媒體和機構看來,形塑一個健康的男性榜樣的重要性,除了關乎商業,更有關未來。
“...研究指出,網絡網紅已經成為青少年男孩獲取指導和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這是一個顯著的世代轉變,因為以往的幾代人主要依賴親屬、社區成員或傳統媒體來尋找男性榜樣...”
《華盛頓郵報》在最近的一篇報道中這樣總結到。
![]()
從一些數據上看,人們正對激進的男子氣概感到厭煩。
2025年Statista針對安德魯·泰特的一項調查顯示,78%的男性聽說過他,但僅有12%的男性對他持正面評價,這一比例較2024年下降了18%。
支持率的下降,既與他在羅馬尼亞涉嫌人口販賣、性剝削等案件的持續曝光有關,也與媒體集中報道其負面影響以及平臺的限流政策密切相關。
然而,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在于,社會對男性情緒健康、正面男性榜樣等議題的討論增多。當“男子氣概”不再是唯一、絕對的標準,每個人都獲得了更多解放的自由。
![]()
面對性別議題,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所有問題都是階級問題。按照這種說法,極端性別言論之所以流行,是因為這套話術對處境不完美的男性具有吸引力——至少比那些高高在上、指責他們你有特權的言論,更容易被接受。
這套說辭的問題在于,它制造了一種扭曲的階級觀,讓人覺得處境不佳的男性之所以不了解女性,甚至信奉泰特式言論,是因為貧窮讓他們缺乏見識。
但現實遠比這復雜。即便條件富裕,女性仍可能成為性別暴力或歧視的受害者;而男性也同樣會被這種敘事所壓迫——因為所有社會壓迫形式,其核心套路都是尋找一個更弱的對象。
![]()
英國檢方在今年5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已正式批準對網絡紅人安德魯·泰特及其弟弟特里斯坦·泰特提起強奸、人口販運和襲擊等指控,共21項。
人們熱衷于對復雜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或許是因為理解復雜性本身太累。每天醒來看到的,是性別爭議、經濟問題等層出不窮的推送,頭腦里很自然就會冒出“哪個問題更嚴重,先解決哪個”的念頭。
然而,社會觀念的水位不由最高值決定,而由最低值確認。性別議題的進步,并不意味著階級問題會因此惡化;同樣,階級問題的改善,也不意味著性別議題的進展就會自動實現。面對這些問題,沒有一石二鳥的解決方案,只有一件件笨拙而持續的努力。
一些社會學家指出,在這個充滿爭議的時代,年輕男性群體對保守主義的認同,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與經濟層面的焦慮。
極右翼政黨則利用這種情緒,將女性主義描繪為社會困境的根源,用人人都能理解的性別議題,描繪那個“男主外、女主內”的理想傳統,告訴他們:你們的生活都是被所謂進步主義搞亂的。
男子氣概曾經是令男性自豪的準則,也是安身立命的標準。它里面有很多今天看來不好的東西,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品質,比如保護家人、承擔責任、努力工作。但這些美好品質本就不該獨屬于某個性別,而是全人類的黃金法則。
![]()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將勇氣、堅強和對國家的義務和男性氣質綁定。隨后的《拿破侖法典》更是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了:“男性是一家之長的原則,丈夫有保護其妻子的義務,妻子有服從其丈夫的義務。”
《夫妻有別:生兒育女家庭指引》,Samuel william fores,1793
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持續推動平等觀念與公正生活,是抵御仇恨、建立可持續社會秩序的根本手段。
而讓這一觀念深入人心的最佳途徑,是通過商業與文化實踐,不斷宣講人的平等價值,持續揭示傳統觀念之外向上向新的可能:
當它滲透進社會的每根毛細血管,這個令我們焦慮的仇恨世界或許便會溫和一些了。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4424.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