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接口是現代年輕人都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你可以插入手機、鍵盤、鼠標或眾多周邊配件,而且即插即用。但USB直到1996年左右才問世,在此之前,想便捷地連接周邊設備無異于科幻小說。紛繁復雜的各種接口,辨認起來有點像是不看圖紙組裝樂高玩具,零件太多、說明含糊,絕對會讓你崩潰。
![]()
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電腦上布滿各種接口,比如我曾用過的浪潮286、康柏486,機箱上包含了串口(Serial Port)、并口(parallel Port)、PS/2、SCSI以及偶爾出現的專有接口。每一款都有自己的插頭類型、數據速率和設置方式,插上并不是過程的結束,而是開始。你必須手動配置IRQ、COM和其他各種設定,對于家庭用戶來說十分復雜。
![]()
如果你運氣不好,安裝一臺新打印機意味著必須拆開電腦并加裝另一張接口卡,然后希望整個過程中沒有弄壞其他一些東西。沒有所謂的標準化,每家廠商都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不出所料,結果就是造成了徹底的混亂。
首先是串口(RS-232及變體)。它們負責連接鼠標、調制解調器和少數打印機,但數據傳輸速度以每秒千比特(kbps)為單位,非常緩慢。更糟糕的是,你必須手動匹配波特率和COM設定,只要其中一個數值錯誤,整個設備就不會起作用。
![]()
然后是并口。這是一個主要用于打印機的厚實25針接口,速度比串口更快,但前提是你的線纜不能太長,且信號沒有不同步。你無法以“菊花鏈式”連接設備,而且每臺打印機都有自己的特性。PS/2接口則有所簡化,這種圓形插頭有兩個,一個用于鼠標,另一個用于鍵盤,但仍然無法通用。
![]()
▲PS/2接口:綠色用于鼠標,紫色用于鍵盤(可以說是唯一傳承40年仍未徹底消失的古老接口了)。
當然,蘋果與眾不同,它使用Apple桌面總線(ADB)連接外接設備。外接硬盤和掃描儀使用SCSI,這種接口功能更強,但價格昂貴且難以駕馭。你最多可以連接七臺設備,但SCSI也需要非常耐心設置才能正常工作。即使是游戲手柄,也需要專用的游戲接口,通常位于獨立的聲卡上。
![]()
每款設備都有自己的“語言”,需要專屬的接口,通常還需要單獨的擴展卡。這些接口速度很慢(串口傳輸速度約為115到450Kbps,并口傳輸速度在1Mbps左右,后來的增強并口通過硬件握手和DMA技術,速率可達16Mbps),有些甚至無法同時運行。到了90年代中期,當時的科技巨頭,包括英特爾、微軟和康柏,終于同意用統一的接口整合這種分裂局面——單一通用標準可將任何設備連接到任何主機,于是USB誕生了,隨之而來的是電腦使用方式的變革。
USB如何改變了游戲規則
當USB 1.0于1996年問世時,感覺就像是科幻電影中的科技。一條數據線就能同時傳輸電源和數據,因此你不再需要為每條線纜提供獨立連接;同時它還支持熱插拔,意味著無需重啟電腦就能連接或移除設備,這在當時就像個小小的奇跡。而且,與串口和并口不同,每個USB主機控制器理論上可通過擴展集線器連接多達127個設備。
![]()
但直到1998年USB 1.1誕生,該標準才真正具備實用性。它在全速模式下傳輸速度“高達”12Mbps,對于鼠標、鍵盤等低速設備則以1.5Mbps運行。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個速度很慢,但相比于它所取代的老舊技術,已經領先了很多——盡管仍不如SCSI接口的80Mbps速度快(我的老康柏就是SCSI硬盤),但支持熱插拔卻是技術飛躍。不過配件廠商并非一蹴而就完成轉換,其間經歷了一段混亂的過渡期,直到所有廠商都放棄了傳統接口。
![]()
蘋果的加速采用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初代iMac G3以放棄所有傳統接口、僅搭載USB而聞名。幾年內,各家廠商紛紛效仿,“即插即用”終于成為現實。從那時起,USB有了長足發展,不僅性能和速度比初代提升數倍,更終結了接口領域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