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哈馬斯政治局委員納扎爾的公開表態:哈馬斯不會解除武裝,并將繼續掌控加沙地帶。
這一言論不僅是對國際社會調停努力的直接挑戰,更暴露了哈馬斯簽署協議是為了緩口氣,不放棄武裝才是核心要求。
一,停火之后,哈馬斯迅速布局。
停火協議簽署,以色列撤出一部分地區后,哈馬斯迅速組織七千人,意圖控制以色列未控制的地區。
![]()
在進行控制的同時,哈馬斯在加沙內部展開清洗。
據多方報道,哈馬斯鎮壓異見人士、與當地部族交火,甚至處決兩名兒童——僅因他們的父親參與反哈馬斯民兵活動。
![]()
與此同時,哈馬斯在協議履行上的拖延策略同樣耐人尋味。
截至10月19日,僅移交12具人質遺體,尚有16具未歸還。
協議規定的72小時窗口期早已過去,而哈馬斯仍以“重新談判”為由拖延時間。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利用以軍撤退間隙重新部署武裝力量,藏兵于民,重演人盾戰術,這是在為下一輪沖突做準備。
人盾戰術的重演,已然為下一輪沖突埋下伏筆。
二、國際上對解除哈馬斯武裝已成共識,哈馬斯的反抗無濟于事。
面對哈馬斯的強硬姿態,國際社會展現出罕見的一致性。
美國:特朗普明確表態:“如果哈馬斯繼續殺人,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消滅他們。”
阿拉伯國家:沙特、阿聯酋、巴林等國內部傳出清晰信號——除非哈馬斯解除武裝,否則拒絕參與加沙重建或政治進程。
沙特官員更直言:“哈馬斯給巴勒斯坦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
埃及與約旦:雖未公開聲明,但通過外交渠道表達了對哈馬斯單獨掌控加沙的深切憂慮。
這些表態揭示了一個關鍵事實:阿拉伯國家不再將哈馬斯視為加沙人利益的合法代表,而是地區穩定的破壞者。
這種共識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潛在的政治掩護。
![]()
三、以色列的戰略決心:從軍事和制度上徹底清算哈馬斯
內塔尼亞胡本來就對協議有所不滿,現在的表態更是強硬,毫無模糊空間:
- 堅持解除哈馬斯武裝:
- 以方反復強調“沒有如果、沒有但是”,要求哈馬斯全面執行20點和平計劃(盡管以方原本對該計劃并不完全滿意);
- 司法層面的升級:
- 司法部長萊文向議會提交法案,擬設立“10.7特別法庭”,對10月7日大屠殺參與者判處死刑——此舉或導致以色列廢除死刑,彰顯其清算決心;
- 軍事層面的準備:
- 以軍已完成休整,并公開表示“人質羈絆已解除”,下一步行動將更無顧忌。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國內輿論已從“是否繼續戰斗”轉向“如何徹底終結哈馬斯”。
10月16日的國家紀念儀式上,內塔尼亞胡的發言——“任何向我們動手的人都將付出慘重代價”——不僅是悼念,更是對未來的宣誓。
![]()
四、沖突不可避免。
當前局勢陷入死循環:
哈馬斯視武裝為生存根本,拒絕放下武器;
以色列視解除武裝為安全底線,拒絕談判;以色列還廢除死刑,準備清算。
國際社會拒絕為武裝化的哈馬斯提供政治支持。
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重啟戰爭幾乎成為必然。
而此次以色列的戰略目標已不再局限于報復或威懾,而是指向徹底瓦解哈馬斯——通過軍事打擊、司法審判和政治孤立的三種手段。
五、結論:和平的代價與希望
加沙的悲劇在于,平民始終是各方政治勢力博弈的最大犧牲品。
但國際社會逐漸認清:若容忍武裝組織綁架平民作為政治籌碼,和平將永無明日。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固然殘酷,但其背后是對“以暴制暴”邏輯的無奈選擇。
或許正如沙特官員所言:“只要哈馬斯仍然存在,加沙就沒有可行解決方案。”
這場戰斗已超越領土之爭,成為文明社會與極端主義的對抗。而歷史終將證明:真正的和平,從不誕生于槍口之下,卻必須通過摧毀威脅和平的武器來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