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長河里,總有一些星辰,不因歲月流轉而黯淡。
10月18日,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百年人生,心系祖國。從1957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到上世紀70年代沖破重重阻礙回國訪問,再到把大量心血傾注到祖國的教育事業中……楊振寧憑借杰出的科學成就在現代物理學發展中寫下了濃重一筆,也以拳拳赤子之心點亮自己的璀璨人生。
楊振寧將自己的人生比喻為“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了世界舞臺,最終歸根故土。人民日報曾多次對楊振寧進行報道。今天,擷取幾篇文章,以饗讀者,讓我們共同緬懷這位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共同重溫這段心懷家國的永恒回響。
“不為傳統的成見所束縛,他們大膽地提出了這個假說”
1957年2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原子核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 我留美兩科學家證明宇稱守恒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這篇文章報道了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后來兩人也因此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人民日報關于楊振寧與李政道發現的報道
這篇文章中還寫道,“這個新發現引起我國科學界極大的重視和反應。中國科學院特于昨日在北京舉行了學術報告會”。參加這場報告會的,就有許多我們后來耳熟能詳的名字:趙忠堯、錢三強、彭桓武……
其中,錢三強和彭桓武作出了這樣的評價:“這個發現將為正確地了解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規律創造條件,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研究將因此而有新的發展”。
當天出版的人民日報第7版還專門配發了解讀文章《宇稱守恒定律是怎樣被動搖的》,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兩彈一星元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院士,這篇文章不僅對楊振寧和李政道的成果給予充分介紹,更對他們敢于質疑、勇攀高峰的精神高度評價:
從大家所接受的傳統觀念看起來,這個觀念是難以想象的。可是李政道、楊振寧二位教授卻不為傳統的成見所束縛,他們大膽地提出了這個假說。
這里還有一句題外話,于敏這篇文章發表以后,這個絕密了多年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已是2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
于敏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解讀文章《宇稱守恒定律是怎樣被動搖的》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楊振寧和李政道獲頒諾貝爾獎。12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了他們獲獎的消息和照片,這是楊振寧的照片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那年,他35歲。
![]()
人民日報刊發的楊振寧和李政道獲頒諾貝爾獎的消息與照片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楊振寧與鄧稼先少年相識,結下深厚情誼。他們的友誼,是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1971年7月,楊振寧回國訪問,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見到了闊別多年的摯友鄧稼先。1971年8月19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楊振寧回國訪問的消息,參加會見的人員中就有鄧稼先,這也是楊振寧、鄧稼先兩個名字,第一次一起出現在人民日報上。
當時,當楊振寧從鄧稼先那里獲知中國原子彈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他“一時熱淚滿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當他即將結束這次回國的“破冰之旅”時,鄧稼先給他修書一封,結尾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1986年,鄧稼先逝世。七年后的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報第3版刊發了楊振寧撰寫的評傳《鄧稼先》,這是他第一次以作者身份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
![]()
人民日報刊發的楊振寧撰寫的評傳《鄧稼先》
與一般的人物評傳不同,這篇文章第一部分是從中國屈辱的近代史講起的,在這部分的結尾處,楊振寧寫道:
今天,一個世紀以后,中國人站起來了。
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來的,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
對這巨大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這篇文章中,楊振寧深情回顧了這位“親如兄弟”的摯友傳奇的一生。在談及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時,他寫道“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在講到鄧稼先在大漠深處做著“不能說”的工作時,他想知道“稼先有沒有想起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吊古戰場文”;鄧稼先逝世后,他在寫給他的夫人許鹿希的信中說“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
楊振寧給予鄧稼先這樣的評價:
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2021年,在楊振寧先生百歲生日慶祝活動上,他提起50年前鄧稼先送給他的那句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并表示: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10年后,如果你再來和我談中國科學的發展,情況會比今天更進步”
楊振寧于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他從事一線教學科研工作,為教育和人才培養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極大貢獻,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1年6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發了《楊振寧“對未來發展很樂觀”》,在清華大學科學館里,楊振寧坐在自己辦公室的沙發上,戴著助聽器,說了這樣一句話:
“10年后,如果你再來和我談中國科學的發展,情況會比今天更進步。”
當時,這位已屆“望九之年”的科學巨擘,依然在研究、在暢想,在心系中國的科學發展和大學教育。這篇訪談文章中,楊振寧提出了“無目的的研究”和“有目的的研究”,這與今天提倡的“基礎研究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十分契合。
![]()
人民日報刊發的訪談文章《楊振寧“對未來發展很樂觀”》
遠見卓識,可見一斑。
楊振寧還在訪談中提出,“科學的發展需要時間、需要傳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出來”“要盡快使得年輕人走到有可能有重大發展的領域中去”……他把對祖國樸素的情感,傾力灌注于教學相長的點滴之中。
身為科學大家,楊振寧還博學多識,對哲學、文學、藝術都有著深刻獨到的理解。
2015年5月19日,在人民日報副刊上,楊振寧在一篇《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的文章中,談到了兩者間的關系。
科學之美是一種客觀的美,無我的美,換言之,這種美不因人類的存在才存在。遠在沒有人類的時候,那些方程式就已經在支配著宇宙間的一切了。
藝術里的美是一種主觀的美,有我的美,它是因為人類的存在才存在,并且因為人類的參與而升華的。
文中,楊振寧呼吁:“人們需要對藝術之美與科學之美都建立充分的了解與認識。”“好的科普工作可以幫助人們很小就建立起對于科學之美的正確認識,可以幫助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對于美的更為全面、更為準確的理解。”
![]()
人民日報文化版刊發的楊振寧文章《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
“寧拙毋巧,寧樸毋華”,這是楊振寧喜歡的格言,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他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對后輩的提攜,不僅用智慧拓展了人類認知的邊界,更用行動詮釋了何為“將只手撐天空”的中國男兒。如今,他的名字已化作編號3421的小行星,在浩瀚宇宙中永恒運行。
科學星光不滅,先生精神長存。
來源 | 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原標題:《人民日報上的楊振寧》
編輯 | 李雪
責編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