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昨日,103歲的楊振寧逝世,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轟動。
但讓我沒想到的是,還有人在質疑他的能力,甚至還在嘲諷他“晚年回國養老”。
事實上,那些嘲諷楊振寧的,壓根就不懂物理學,更不懂楊振寧。
早在2000年,著名的科學期刊《Nature》就評選出過去1000年歷史上對人類影響最大的20為物理學家,其中楊振寧就在榜單上,而且還是當時唯一一位在世的。
你想想,過去1000年時間,地球上出了多少人才,然后全部聚集起來進行評選,最終卻選擇了楊振寧,為何?
背后答案顯而易見。
再說了,在那個反華極其嚴重的西方世界,楊振寧作為華人,卻能夠在科學界站穩腳跟,并且擁有一席之地,這背后足以透露出楊振寧的“能力強大”。
至今為止,物理學界最耀眼的“四大理論”是牛頓的引力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以及楊振寧的米爾斯理論。
或許你知道楊振寧拿下了諾貝爾物理獎,但很少人知道,先后有5位科學家通過楊振寧的米爾斯理論去解釋相互作用,然后都拿下了諾貝爾獎。
還有就是,當年著名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曾多次邀請楊振寧當他的“繼任者”,出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院長,但楊振寧卻毅然決然拒絕了。
這時候有人會問,既然當年鄧稼先回國,為何楊振寧沒有回來?
這也是因為他們的研究方向不一樣。
鄧稼先研究的是實踐派為主的,火箭、導彈、空氣學等等。
所以鄧稼先學有所成后,第一時間就回到了祖國,參與建設。
而楊振寧研究的是學術派,這背后需要擁有濃厚“學術環境以及學術氛圍”。
如果那時候楊振寧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別說搞這種學術研究了,光是研究所所需要擁有的器材都沒有。
所以楊振寧寧愿背負著“罵名”,也要在美國繼續“深耕”,直到自己能夠真正為祖國做貢獻為止。
1971年,楊振寧下定了決心要回國發展,作為新中國第一位美籍華裔科學家的身份“訪問”中國,不僅得到了主席和總理的接待,更是替后來海外華人科學家紛紛回國發展奠定了基礎。
因為那時候的中美關系剛剛破冰,很大一部分的華人科學家都認為美國不會輕易放他們回去。
直到楊振寧的出現,他們才消除了顧慮,紛紛申請回國探親。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林家翹帶回了20多名華裔學者回國訪問。
回國之后的楊振寧,并不是某些人所說的“養老”。
因為他每次回到中國,都會寫出一些“親友會見名單”,名單上那些人大多數都是命運悲慘的科學家。
有些人抓住了科學測試失誤后就上綱上線,污蔑他們在浪費國家資源。而楊振寧的出現,就幫助這些科學家解除了困境,可以繼續恢復原有的科研工作。
除此之外,楊振寧為了鞏固我國的基礎科學教育,不斷向國家提出了重視基礎教學以及理論研究,這就有了后面的清華研究班。
甚至回國后的楊振寧,生活過得非常樸素,先后給清華捐贈了100萬美元,為了建立清華研究院,還動用人脈湊集了1500萬美元,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國發展。
總而言之,如果要深入挖掘楊振寧對祖國的貢獻,細說兩個小時都說不完。
正如官媒所說的:“心系祖國的世界人才!”
還是那句話,但凡楊振寧想要養老,為何不留在美國?畢竟美國基于的待遇,完全是超過了當年一窮二白的新中國。
最后,楊老已經逝世,但這些謠言必須要澄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