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泰斗楊振寧逝世了,剛好103歲!
消息一出,朋友圈瞬間被“一路走好”刷屏,可刷屏之余,仍有不少聲音在問:“他到底有多牛?課本里好像就提過宇稱不守恒。”“既然這么厲害,為什么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早點回來?”“晚年回國,是不是養老加炒作?”
![]()
面對這些疑問,戰略企劃槍手只想先拋出一句話:
如果把20世紀物理學比作一座珠穆朗瑪,那么山頂上只站著三個人——愛因斯坦、費米,以及楊振寧。
※愛因斯坦之后,C位再無旁人※
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全球理論物理界陷入“群龍無首”的真空。
僅僅一年后,一張“國際物理學會議”合影里,34歲的楊振寧已穩居前排正中。
這不是“排座次”的客套,而是學術江湖最赤裸的硬實力:誰掌握最鋒利的思想,誰就站C位。
![]()
1920年代起,物理學界默認“上帝不區分左右”——即宇稱守恒定律。
1956年10月1日,楊振寧與李政道拋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疑》,斷言:“在弱力世界里,鏡子里的你未必和你對稱。”
次年,吳健雄用實驗證實:鈷60衰變發出的電子更“喜歡”朝一個方向飛。上帝原來是個“左撇子”!
諾獎委員會打破“不速頒”慣例,僅12個月就把獎杯送到兩位中國人手中。愛因斯坦聞訊后罕見激動:“這是通往未知世界的第一道裂縫。”
![]()
宇稱不守恒定律讓楊振寧戴上王冠,而真正讓他“封神”的是1954年的楊-米爾斯理論。
一句話概括就是:“它給所有基本粒子頒發了身份證,并規定了它們怎么排隊。”
今天支撐世界運行的“標準模型”——夸克、膠子、W、Z、希格斯……全部建筑在楊-米爾斯方程的地基之上。
1979、1999、2004、2013四次諾獎,均頒給在該方程上“添磚加瓦”的科學家。
美國物理學會官方白皮書寫道:“若沒有楊-米爾斯,80%的粒子物理諾獎將不復存在。”
![]()
1967年,楊先生首次提出描述可積系統的核心方程,后被巴克斯特在統計力學中推廣,因而被稱為楊-巴克斯特方程,在量子可積模型、統計力學、量子信息及代數理論等領域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力。
※教科書為何“查無此人”?※
翻開國內中學課本,牛頓定律、愛因斯坦光電效應、麥克斯韋方程組赫然在列;
翻到大學《量子力學》選修,楊-米爾斯方程往往只在附錄出現一行——“本課程不要求掌握。”
原因簡單到殘酷:他的理論至少讀到博士階段,才配窺見門徑。
正如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王亞愚所言:“讓高中生理解楊-米爾斯,相當于讓剛學會加減乘除的孩子去證黎曼猜想。”
※一張“不得已”的藍皮護照※
1957年諾獎領獎臺上,楊振寧手持中國護照,用中文致謝:“我以我的中國血統和背景為榮。”十年后,他卻加入美國籍。
面對鏡頭,他罕見哽咽:“杜魯門時代,持中國護照的科學家被擋在實驗室外,我的研究需要加速器,可他們連門都不讓進。”
父親楊武之連夜寫信:“此生不原諒。”這封信,楊先生珍藏到生命盡頭。
![]()
“我換的是護照,不是心臟。”他在日記里寫道。
1971年,“乒乓外交”剛落拍,楊振寧便搶在基辛格之前飛抵北京。
凌晨1點,他直奔三里河,緊緊抱住26年未見的老同學——鄧稼先。那一夜,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在門外聽見兩個大男人哭得像孩子。
“稼先,你不能倒下,國家需要你。”
不久,鄧稼先等“兩彈”科學家被緊急調回北京,脫離人為漩渦。
許鹿希后來說:“那趟見面,是他救了稼先一命,也救了中國核武器一口氣。”
![]()
2003年,80歲的楊先生賣掉美國別墅,拒絕清華百萬年薪,拖著臺燈、電腦和一箱箱文獻回到母校。
有人譏笑:“回來養老?”他卻把日程表排得比博士生還滿:
周一、三、五,給大一新生上《普通物理》;
周二、四,在高等研究院帶博士后;
周六日,飛赴各地籌款建實驗室。
十年間,他個人籌資1.2億元,建起60多個實驗平臺;以清華名義發表SCI論文30余篇,把冷原子、凝聚態方向從“跟跑”拉到“并跑”;
2015年,楊振寧正式放棄美籍,恢復中國國籍。
正如他所言:“我的一生,從清華出發,兜了一個大圈,回到清華,像粒子回到基態。”
※99歲仍站講臺:留下最后一課的板書※
2021年,99歲的楊先生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頒獎詞寫道:“你奉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
同年秋季學期,他仍堅持站立授課90分鐘,黑板上留下一行工整的板書:“對稱性是美的源泉,但不對稱才是世界的真實。”
![]()
臺下,大一新生未必知道眼前這位彎腰拄拐的老人,曾讓愛因斯坦都為之鼓掌。但他們記住了這句話——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今天,當鍵盤俠還在追問“楊振寧有多牛”時,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巨型屏幕上,24小時滾動著楊-米爾斯方程;美國費米實驗室的加速器隧道墻,鐫刻著Yang-Mills;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門口,刻著一句他親手寫下的中文:“但愿我走過的彎路,后來者不必再走。”
或許,課本的頁碼太短,裝不下他的方程;
或許,流量的世界太快,讀不懂他的百年。
但歷史會記得——在物理學的珠穆朗瑪峰頂,愛因斯坦之后,下一個名字是楊振寧,沒有之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