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楊振寧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03歲,一顆物理學界的巨星就此隕落。
然而,在國內的輿論場上,這位泰斗級人物留給大眾最深的印象,可能不是顛覆物理學大廈的“楊-米爾斯理論”,也不是讓他拿到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恒”,而是他82歲時娶了28歲的翁帆。
很多人一提楊振寧,張口就是三件事:
第一,他不愛國,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他跑美國去了;
第二,他很雞賊,年輕時在國外享福,老了跑回中國養老圈錢;
第三,他為老不尊,搞什么“爺孫戀”。
這些聽起來“槽點”滿滿的說法,到底是不是真的?今天,我們深入地扒一下,楊振寧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究竟有多牛?
首先我們來聊一個問題,很多人覺得,楊振寧被過譽了,說他跟霍金齊名都抬舉他了,這真的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先看一張照片,這是頂尖物理學家的國際會議合影,能站在這里的,個個都是跺一腳全球科學界都要抖三抖的人物,站在最中間“C位”的是誰?楊振寧。上一張能站在C位的是愛因斯坦,霍金和楊振寧之間,差了整整一個當今物理學界。
![]()
很多人會問,既然他這么厲害,為什么物理課本上見不到他?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還沒學到那兒就畢業了。我們把現代物理學比作一棟摩天大樓:打地基的是牛頓,蓋樓的是愛因斯坦,裝水電管道的是麥克斯韋。那楊振寧是干嘛的?他負責給這棟樓設計并安裝了電梯,也就是“楊-米爾斯規范場論”。
這個理論有多牛?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評價說:“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里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二是量子力學,三是規范場。”這個理論,直接統一了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為我們理解宇宙基本規律提供了框架。毫不夸張地說,在他之后,有7個諾貝爾獎是直接利用他的理論拿到的;間接相關的諾獎有幾十個;甚至連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都有6個是研究他的方程得來的。
所以說,他1957年拿的那個諾貝爾獎,根本不是他的巔峰,甚至連他學術生涯的前三都排不上。不是諾獎成就了楊振寧,而是楊振寧讓諾獎顯得更有分量。這就是為什么物理學界公認,在人類歷史上,有資格排在他前面的科學家,只有牛頓、愛因斯坦和麥克斯韋。
![]()
搞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那個最核心的爭議:楊振寧到底愛不愛國?為什么錢學森、鄧稼先都回來了,他卻留在了美國?
錢學森的警衛員曾問過錢老本人同樣的問題,錢學森的回答一針見血:“是國家要他留在國外,他在國外的作用遠比國內大。”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就在錢學森他們回國那個年代,中美尖銳對立,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嚴禁任何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回國。錢學森和鄧稼先搞的是應用科學,國家急需他們回來造原子彈、搞導彈,所以我們想盡一切辦法也要把他們接回來,一個人就能頂美軍五個師,美國是真不愿意放!
但楊振寧不一樣,他搞的是理論物理。說句實在話,他動手能力是真不行。芝加哥大學至今還流傳一句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Where there is a bang, there is Yang.)在當時中國一窮二白的實驗條件下,你讓他回來搞“兩彈一星”,他搞一輩子也搞不出來,反而會浪費寶貴的科研經費。
![]()
所以,讓他在世界頂級的實驗室里,用最頂尖的頭腦去沖擊人類科學的邊界,為中華民族在科學殿堂上占下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這才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他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拿著“中華民國”護照,含淚說出的那句話,就是最好的證明:“我這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改變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
這句話的份量,絕不亞于原子彈爆炸的蘑菇云。
更何況,就算他身在美國,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報效祖國。1971年,中美關系剛剛解凍,楊振寧就頂著巨大壓力,成為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頂尖美籍華裔學者。你知道“第一人”意味著什么嗎?意味著可能名譽盡失,學術生涯終結,甚至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他回國前,中國政府讓他列一張想會見的人員名單,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親人,而是他的發小鄧稼先。據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回憶,當時鄧稼先正因核試驗失誤遭到批斗,處境極其危險。周恩來總理看到名單后,立刻命人把鄧稼先從青海召回北京。楊振寧的這份名單,在那個特殊年代,毫不夸張地說是“救命單”,保下了一大批國寶級的科學家。
![]()
他在美國發起了“保釣運動”,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從歷史、地理角度全面論證釣魚島屬于中國;
他自掏腰包在《紐約時報》刊登整版廣告,敦促美國總統卡特與中國建交;
他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利用自己的聲望籌集資金,資助了上千名中國學者赴美深造,這些人后來大多成為中國科技界的中流砥柱。
院士葛墨林講過一件事,楊振寧為了給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中心籌款,“發著高燒,自己開車去紐約唐人街演講,因為那些有錢人來了,他得趕緊過去跟人家要錢。”
看完這些,你還覺得他不愛國嗎?
我們接著說他回國“養老圈錢”的事。2003年,81歲的楊振寧正式回國定居清華。很多人說他老了,干不動了,回來享福了。我要說,有的人二十幾歲就是廢物點心,一直廢物到死;而有的人,八十多歲依然“年富力強”,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質去加持,他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足夠吸引力的靈魂。
他回國是來養老的嗎?他放棄了美國的高薪,賣掉了美國的房產,把錢全部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
他為研究院募集了上千萬美元的資金,分文不取自己的百萬年薪,全都投了進去。
他利用自己的“面子”,為中國請回了圖靈獎得主姚期智等一大批世界級牛人,硬生生把清華的幾個基礎學科拉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他親自參與建設了國內60多個頂級物理實驗室,以清華的名義發表了30多篇SCI論文。年過90,他還在給清華的本科生上基礎物理課。
你管這個叫養老?
![]()
更體現他戰略眼光的,是他頂著罵名,堅決反對中國當時耗費巨資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中科院院士王貽芳說不建就要落后30年,楊振寧力排眾議,理由直截了當:花上千億、幾十年,為別人做嫁衣,不值得!中國當時最該發展的,是芯片和應用技術。這些年過去了,是非已經很清楚。如果當年真把錢砸進對撞機,面對今天的科技封鎖,我們只會更被動。這就是戰略級科學家的遠見。
最后,再說說他和翁帆的婚姻。轉眼間,他們的婚姻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當年28歲的翁帆,如今已近五十。那些曾經惡毒的嘲諷、不堪的揣測,在時間的面前,顯得多么可笑和猥瑣。翁帆自己說:“當一個你崇拜的男人對你表達了喜歡或者愛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愛上他了。”我相信她說的是真心話。
![]()
去年,楊振寧立下遺囑,所有財產歸子女,翁帆只擁有一套別墅的使用權。這個消息打了多少人的臉?翁帆的第一反應不是財產,而是生氣地說:“我當然不會再婚,你怎么可以這樣講!”
世俗的人啊,難道你們的婚姻都是交易?人家光明正大,明媒正娶,比那些男盜女娼之輩不知高尚多少倍,總是盯著別人說三道四的,不是眼小了,而是心眼小了。
年少不懂楊翁戀,待到懂時已中年!
![]()
1971年,鄧稼先在給楊振寧的信結尾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把蘇軾的“嬋娟”改成了“同途”,意味深長。2022年,楊振寧在百歲誕辰時,含淚回應:“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他用一生踐行了對朋友、對祖國的承諾。他是一個在專業領域達到頂峰的天才,一個晚年用獨特方式報效祖國的老人,雖有點滴爭議,但絕對配得上“偉大”二字。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關注”我,記得“標星”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