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訃告從不預告,短短 72 小時內,三則名人離世的消息接連傳來,令人痛心扼腕。
其中最年長者已至 103 歲高齡,歷經世紀風雨,用一生耕耘在專業領域留下深刻印記。
疾病的陰影讓這些曾受萬眾矚目的身影歸于沉寂。
他們的離去不僅是行業的損失,更讓世人再度直面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
10月18日,楊振寧先生的離世消息讓整個科學界陷入悲痛。
世界從此少了一位引領方向的智者,無數科研人員為之哀傷,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他的緬懷與敬意。
享年103歲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仍為清華大學的研究生授課,每次上課前都會提前半小時到教室,戴著老花鏡整理講義。
![]()
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現代物理發展史。
1922年出生在合肥的他,1929年隨父母搬到清華園,小時候常在清華園的荷塘邊看書,沒想到這個童年的樂園,成了他晚年深耕的地方。
1938年,16歲的楊振寧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那時候條件艱苦,上課要躲空襲,實驗器材全是拼湊的,他卻在這樣的環境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945年赴美留學,師從著名物理學家費米,1948年獲博士學位后,他沒有留在繁華的紐約,而是選擇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他和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后來成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就像牛頓定律一樣,至今還在影響著物理研究。
1957年,35歲的他和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恒”理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
領獎時,他特意穿了一件中式長袍,告訴世界“我是中國人”。
1971年,他沖破阻撓首次回國訪問,見到周總理時,第一句話就是“我想為祖國做點事”。
那之后,他成了中美學術交流的橋梁,募集資金資助近百名中國學者赴美進修,這些人后來大多成了中國科技界的中堅力量。
1999年,77歲的楊振寧回到清華園,擔任高等研究院教授。
![]()
有人問他這么大年紀還折騰什么,他說“清華是我最牽掛的地方”。
這些年,清華高等研究院在粒子物理領域發表了20多篇頂刊論文,培養出3名青年長江學者,他當年資助的學者里,有8人當選院士,30多人成了高校校長。
這些成就背后,是楊振寧先生始終如一的堅持與付出,他用自己的學識和影響力,為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鋪就了一條堅實的道路。
而臺灣34歲的創作歌手黃小玫因罕見癌癥離世,也讓無數人陷入悲痛。
![]()
10月15日下午,黃小玫的團隊發布訃告時,很多人還在循環她六個月前為臺灣屏東縣創作的推廣曲。
這個出生在臺灣的姑娘,11歲就跟著家人移民加拿大,卻始終沒忘自己的根。
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她放棄了海外高薪工作,回到臺灣大學攻讀公共衛生碩士,旁人不解她為何放著好好的學霸路不走,偏要一頭扎進音樂圈,她卻笑著說“音樂能傳遞健康之外的溫暖”。
![]()
她的音樂里全是生活的溫度,《前世今生》唱的是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真不愧是你》是寫給基層醫護的贊歌。
今年6月,她特意到上海打卡外灘、迪士尼,在社交平臺發了條動態:“這里的煙火氣和臺北一樣暖”。
9月她還帶著新作品參加電臺訪談,鏡頭里的她妝容精致,笑著說接下來要去云南采風,誰也沒看出她正和罕見病“NK/T細胞淋巴癌”悄悄對抗。
這種癌癥惡性程度極高,晚期患者連進食都成問題。
![]()
團隊說,治療期間她疼得整夜睡不著,卻總叮囑工作人員“別告訴粉絲,不想大家擔心”。
直到最后,她還在修改未完成的歌曲,訃告里那句“帶著你寬大的心,照亮每個地方”,正是她自己寫的歌詞。
她的離開,讓“NK/T細胞淋巴癌”這個陌生的病名被更多人熟知,醫生也借此提醒,出現無痛性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體重驟減這些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黃小玫的訃告余溫未散,天津幼教界又傳來噩耗。
![]()
10月16日中午,天津74歲的幼教泰斗馬麗莉因病謝幕,天津很多70后、80后都對這個名字不陌生,他們中不少人就是在馬園長的幼兒園里度過童年的。
1969年,19歲的馬麗莉剛參加工作,被分配到和平區第十一幼兒園當老師,那時候園里條件簡陋,她自己動手做教具,把廢舊布料改成玩偶,每天最早到園最晚離開。
![]()
在公辦園深耕30年后,1999年她做出一個驚人決定,那就是創辦民辦幼教集團。
那個年代,民辦教育還不被看好,有人說她“放著鐵飯碗不端,瞎折騰”,她卻頂著壓力四處奔波,找場地、招老師、做調研,光是可行性報告就寫了厚厚三大本。
第一年招生,只來了7個孩子,她卻堅持每天給每個孩子寫成長日記,周末帶著老師去家訪。
![]()
慢慢地,“馬園長的幼兒園”在天津出了名,家長們說“把孩子放這兒比自己帶還放心”。
到2025年,她創辦的華夏未來幼教集團已經有12所分園,3000多個孩子在讀,成了全國八大幼教集團之一。
她獨創的“游戲化啟蒙”模式,還被教育部當成民辦教育案例推廣。
就在去世前一個月,74歲的她還拄著拐杖去新分園視察,叮囑老師們“一定要讓孩子在玩中學”。
![]()
這三位逝者,用不同的生命長度書寫了同樣的精彩。
楊振寧先生用百年人生告訴我們,堅守熱愛可以跨越世紀;馬麗莉園長用56年的深耕證明,平凡的崗位也能做出不凡的成就;黃小玫用34年的青春詮釋,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留下多少溫暖。
有人說,三天內失去三位名人太過沉重,但換個角度看,他們的生命從未真正離開。
就像楊振寧先生喜歡的那句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正有價值的生命,會在時光里留下永恒的印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