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共體“備講評”聯動教研,師同盟“思踐悟”共促成長。為深化教共體資源共建共享,一場踐行 “學本教學” 理念、聚焦課堂提質、賦能教師成長的教研活動于近日在教共體核心校音七小如期開展。本次活動歷時四天,聚焦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備講評” 一體化推進。教共體成員校教師通過線上、線下兩種形式共同參與,構建起 “研 — 教 — 評” 協同發展的教研生態。
集體備課:聚焦學本內核 共研教學路徑
10月14日至16日下午,教共體同步開展語數英三科集體備課。語文組圍繞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研討單元目標拆解與學習活動設計;數學組針對三年級“線和角”單元,規劃遞進式探究任務;英語組優化六年級Unit 4情境創設與語言實踐策略。三科均以“自學·互學·展學”為主線,打破校際壁壘,共探學本課堂實施路徑。
![]()
教學示范:課堂綻放風采 盡顯學本魅力
10 月 15 日至 17 日上午,教共體學本示范課活動順利開展,多節優質課聚焦 “學本課堂” 實踐,為教師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教學范例。
語文專場中,徐世君老師的《單元導讀課》以 “學習任務單” 引導學生規劃單元學習路徑;李陽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通過 “自主發現 — 合作探究 — 成果分享” 模式,讓學生感受植物生長奧秘;嚴子航老師在《蟋蟀的住宅》課上設置 “金牌售樓員” 角色,實現 “學 — 用 — 展” 良性循環。
![]()
數學課堂亮點突出,王秀君老師的 《認識線段射線直線”》課,線段、射線與直線這一課時以“從生活具象到幾何抽象”為路徑,引導學生基于琴弦、手電筒光束等生活原型,完成線段、射線與直線的概念建構。那思玉老師的《測量線段長短》,用圓規比較線段長短之一課 以“幾何直觀與實踐操作深度融合”為核心,教學通過“比較兩根木棍長短”的真實情境創設,完成從生活問題到數學模型的轉化。張春香老師的 《認識角》,角的初步認識一課作為學生幾何認知從“一維線段”邁向“二維圖形”的關鍵節點,教學中通過擺動活動木條、觀察剪刀開合等動態操作,深化了學生對幾何概念現實意義的認知。
![]()
英語課堂同樣精彩,包紅艷老師在六年級 Unit 4 課上創設 “筆友書信往來” 情境,談論自己、同學及好友的愛好;王雪老師在五年級 Unit 2 課上開展 “我的一周生活” 通過電話對話、公園偶遇等真實情景,讓學生在模擬的真實語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所有示范課均精準落實 “自學、互學、展學” 的學本要求。
集中評課:評課 + 微講座 共促學本課堂進階
示范課落幕之后,教師團隊圍繞 “學本課堂” 的落地成效展開深度專業對話。過程中,大家既充分肯定了 “以學生為中心” 的核心理念,也精準聚焦 “優化自學指導策略”“提升互學環節實效”“拓展展學廣度與深度” 三大關鍵問題,展開靶向研討。
![]()
本次活動創新嵌入微講座環節,各學科專業骨干同步參與,共同剖析教學細節、提供針對性改進建議。
這種 “評課研討 + 微講座賦能” 的立體化教研模式,不僅系統總結與提煉了示范課的寶貴經驗,更明確了后續教學實踐的科學改進路徑,為推動學本課堂持續進階、提質增效注入了堅實的專業動能。
此次 “備講評” 聯合教研活動,是教共體在教研模式上的創新實踐,它以 “學本課堂” 為紐帶聯結核心校與成員校,形成 “資源共享、智慧共生、質量共贏” 的教育共同體;未來,教共體將繼續深耕該一體化教研模式,探索學本課堂新路徑,推動校際合作結出更多教育成果,共同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