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玉卓
來源:BRTV新聞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
一顆探索宇宙奧秘的星辰自此隕落,但他所劃過的光輝軌跡,將永遠銘刻于人類文明的史冊。他跨越一個世紀的傳奇人生,如同一部厚重的典籍,寫滿了對科學真理的極致追求與對家國故土的深沉眷戀。
此刻,讓我們循著他生命的足跡,重溫那段始于清華、歸于清華的壯麗篇章。
在科學史的浩瀚星空中,有些名字如同恒星般閃耀,楊振寧便是其中之一。從清華園的童年時光,到西南聯大的艱苦求學,從諾貝爾獎的高光時刻,到歸根清華的耄耋新業,他用一生描繪了一個完美的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在又回來了”。
1
物理巨匠:20世紀的科學里程碑
楊振寧的名字,是當代物理學無法繞過的高峰。1957年,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顛覆了物理學界對對稱性的傳統認知,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1957年,楊振寧接受諾貝爾獎▲
然而,諾獎成果只是他科學貢獻的冰山一角。1954年,他與米爾斯合作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為非阿貝爾規范場論奠定了基礎,成為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核心框架。這一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其影響延伸至數學領域,對微分幾何等學科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在統計力學領域同樣貢獻卓著,與巴克斯特合作提出的“楊-巴克斯特方程”在統計力學和量子可積系統中具有重要應用。多重突破性貢獻奠定了他在物理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2
始于清華:童年與科學啟蒙
1929年,7歲的楊振寧隨父親楊武之搬到清華園,從此與清華大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父親是清華數學系教授,家就在清華園西院。
“清華園的8年在我的回憶中是非常美麗、非常幸福的。那時中國社會十分動蕩,內憂外患,困難很多。但我們生活在清華園的圍墻里頭,不大與外界接觸。我在這樣一個被保護起來的環境里度過了童年。”年邁的楊振寧曾如此深情地回憶。
![]()
1935年,楊振寧在清華園西院十一號院中留影▲
在清華園,年幼的楊振寧已顯露出非凡的才華。1935年,在楊振寧的一張照片上,父親楊武之寫下了 “振寧似有異稟” 的評價。“振寧十歲時在清華成志小學念書,有一次不知道討論什么題目,他忽然說他將來長大要得諾貝爾獎獎金。他講此話也許無心,我聽到后曾深感孺子可教。”
父親楊武之不僅培養他的數學興趣,更注重他傳統文化的修養。初中時,楊武之特地請清華大學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孟子》,使他在中學時代就能背誦《孟子》全文。這些傳統文化底蘊,對楊振寧后來的研究思路乃至一生成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3
西南聯大:戰火中的科學搖籃
1937年抗戰爆發,楊振寧一家離開清華園,幾經輾轉到達昆明。1938年,楊振寧以高二學歷考取西南聯大化學系,后來改讀物理系。戰火紛飛中,西南聯大匯聚了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精英,物理系更是群星璀璨——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饒毓泰、吳大猷等名師云集。
在西南聯大,楊振寧遇到了引領他進入物理學殿堂的引路人。大四時,他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關于分子光譜學與對稱原理》,在清華研究院,又在王竹溪指導下完成《關于Order-Disorder轉變》(有序—無序的轉變)的碩士論文。
這兩篇論文奠定了他一生的研究方向。他后來曾說:“每個人所做的研究工作,都會有幾個主體方向。我的主體方向是通過對于對稱性原理及統計力學跟多體問題的興趣方向而引導出來的。”
在西南聯大的七年里,楊振寧形成了自己對物理學的判斷和品味。他回憶道:“我在西南聯大的七年,對我一生最重要的影響,是我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已有我的‘taste’。”這種品味,后來引導他走向一個又一個科學高峰。
4
遠渡重洋:科學成就的巔峰
1945年,楊振寧赴美留學,進入芝加哥大學,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諾貝爾獎賀宴上,他特別提到清華大學對他的影響,坦言自己是利用美國“退回”的部分“庚子賠款”所建的清華大學和設立的留美研究生獎學金的直接受益者。
在異國他鄉,楊振寧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中國根源。1971年夏,他成為中美關系中斷二十多年后第一位回中國訪問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回到美國后,他如實介紹新中國的情況,也因此遭到了不少誤解和攻擊,但他從不退縮。
5
歸根清華:耄耋新事業
2003年,81歲高齡的楊振寧作出重大決定——正式回清華園定居,成為清華大學全職教授。在此之前,他已于1997年受聘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回清華后,他寫道:“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并將自己在清華園內的住所命名為“歸根居”。
![]()
楊振寧為清華本科生上課▲
在清華,這位已經功成名就的科學家依然孜孜不倦地耕耘,他創辦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原高等研究中心),在物理和相關領域做出了世界級的研究工作。
2004年秋季,82歲的他竟然主動為清華物理系和數學系200余名大一新生講授“大學物理”課程,每周兩次、每次兩個45分鐘,常常在課間休息時還在講課。此外,他悉心培養青年物理學家,其中多位已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
對于科研經費,楊振寧更是慷慨解囊——帶頭捐出部分積蓄和一部分美國房產,以及他在清華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資。
6
世紀回眸:人生畫圓
“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在又回來了。”楊振寧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從清華園出發,遠渡重洋,名揚世界,最終又回歸清華——這個圓,畫了整整一個世紀。
![]()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
盡管已近期頤之年,楊振寧仍然心系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他曾寄語青年學子:“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這首《歸根》詩中的句子,正是他晚年致力于培養下一代科學家的真實寫照。
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如一條靜靜流淌的長河,始于清泉,匯入江海,最終又滋養著出發的土地。這片他深愛的土地,會永遠記得:曾經有個孩子從這里出發,閱盡世間風景后,帶著全部的收獲回到這里,完成了生命最美的循環。
楊振寧先生,一路走好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