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時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1922 年 10 月 1 日,楊振寧出生于安徽合肥。這個名字后來與諾貝爾獎、與 20 世紀物理學的重要突破緊密相連,然而,褪去科學巨匠的光環,他的人生經歷本身,亦是一部充滿了時代印記、個人抉擇與情感糾葛的傳奇。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中國近代數學的開拓者之一,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后執教于清華大學。在清華園的童年時光里,楊振寧既接受現代科學的熏陶,也在父親要求下背誦《孟子》全文,學唱愛國歌曲。中西合璧的教育,在他日后的人生選擇中留下了深刻印記。
![]()
圖 | 楊振寧(來源:資料圖)
1937 年抗戰爆發,打斷了這個家庭的平靜生活。楊振寧隨家人輾轉南下,先在合肥廬州中學就讀,后因躲避空襲遷至三河鎮。1938 年,他僅以高二學歷參加西南聯合大學的招生考試,順利被錄取。當時的政策允許因戰爭輾轉的學生以同等學歷報考,這個特殊時期的規定改變了許多年輕人的命運。
![]()
圖丨楊武之(來源:清華大學校友總會)
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的教育奇跡。楊振寧初到昆明時,40 個同學擠在茅草房里,飯堂沒有凳子,所有人站著吃摻了糠皮的米飯。鐵皮屋頂的教室在下雨時叮當作響,空襲警報更是常事。但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朱自清、聞一多、吳大猷、王竹溪等一批學術大師匯聚于此。
楊振寧最初報考的是化學系,因為他在高中只學過化學而沒學過物理。但很快他發現自己對物理更感興趣,于是轉系。在西南聯大的六年里,吳大猷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的世界,王竹溪為他打開了統計力學的大門,這兩個方向后來成為他學術生涯的主線。1942 年他獲得學士學位,1944 年獲得碩士學位。
在國破家亡的邊緣能夠坐下來讀書,西南聯大的這段經歷讓整整一代知識分子對國家命運有著特殊的關切。早在讀研究生時,楊振寧和同學黃昆就認真討論過在中國“成功組織一個真正獨立的物理中心”,認為其“重要性應該比得一個諾貝爾獎還高”。這個念頭在他心中埋藏了數十年。
1945 年,楊振寧考取公費留學資格,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他原本想跟隨實驗物理大師恩里科·費米做實驗研究,但 20 個月的實驗室經歷讓他發現自己動手能力不佳。1948 年,他轉而完成理論物理的博士論文,獲得學位。
![]()
圖丨楊振寧的公費留學生證書(來源:清華大學校史館)
次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這里,他與同樣來自西南聯大的李政道展開了長達十余年的合作。時任院長奧本海默曾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二人在普林斯頓草地上討論問題。
![]()
圖丨李政道(左)與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辦公室的一塊黑板前(來源: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1956 年,兩人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并因此獲得 195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此殊榮的華人。但榮譽的頂峰也埋下了裂痕的種子。早在 1951 年合作發表論文時,兩人就因署名順序產生過分歧。楊振寧希望按年齡排序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李政道則堅持按姓氏字母順序的國際慣例。1962 年《紐約客》雜志的一篇報道最終導致兩人公開決裂,一段曾被傳為佳話的合作就此終結。
1949 年,楊振寧在普林斯頓與杜致禮重逢并相識。杜致禮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的長女,曾在西南聯大附中受教于楊振寧。兩人于 1950 年結婚,相濡以沫 53 年,直至杜致禮 2003 年因病逝世。
1964 年,楊振寧做出了一個他后來稱為“痛苦的決定”——加入美國國籍。當時他持有的是中華民國護照,在國際旅行中極不方便。但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這個選擇幾近于背叛,尤其是對他的父親楊武之而言。楊振寧后來沉痛地回憶,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來自至親的不諒解,成為他心中長久的隱痛。
1971 年,中美關系出現轉機,美國取消了對中國的旅行禁令。楊振寧立即申請訪華,成為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美籍知名學者。在北京,他見到了周恩來總理,也與老友鄧稼先重逢。他向鄧稼先提出了一個縈繞心頭的問題:中國的原子彈研制是否有外國專家參與?當鄧稼先確認完全是自主研發時,楊振寧在上海的晚宴上收到信后當場落淚。那個在他成長年代里積貧積弱的祖國,終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挺直了脊梁。這一事實極大撫慰了他因國籍選擇而備受煎熬的內心。
1971 年首次回國訪問后,楊振寧開始了對中國科教事業長達數十年的推動工作。1980 年代,他幫助創建了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和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1997 年,應清華大學之邀,楊振寧推動創建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為高等研究院)。他將這個中心按照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模式設計,確定了理論物理和數學兩大研究方向,其中理論物理聚焦于凝聚態物理和冷原子物理。為了吸引一流人才,楊振寧親自多次洽談。對每位候選人,他都要仔細研究其學術背景和已有成就,往往談了多位,每位談了數輪,最后才成功一位。他邀請了張首晟、文小剛等在國際物理界最出色的華人學者到中心工作。
2003 年 10 月,與他相伴 53 年的妻子杜致禮因病去世。這位一直默默支持他事業的伴侶的離去,標志著他人生一個重要階段的結束。隨后的歲月里,年事已高的楊振寧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回歸故土。
他辭去了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教職,回到他年少時成長的清華園定居,并將自己的住所命名為“歸根居”,寓意著這位漂泊半生的游子終于葉落歸根。
他形容自己的人生“畫了一個圓”——7 歲來到清華園,81 歲又回到這里。高等研究中心從理科樓搬回到科學館,而科學館正是他童年時最喜歡的地方,也是父親楊武之曾經的辦公地。那段時間,他反復吟誦 20 世紀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詩句:“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
2004 年秋季學期,82 歲的楊振寧主動為清華物理系和數學系 8 個班 200 余名大一新生講授“大學物理”。每周兩次課,每次兩個 45 分鐘,他常常在課間 5 分鐘休息時間還在講課。全國許多高校的教師慕名而來,在旁邊教室觀看直播。作為名譽主任,他還親自指導博士生,參與學術討論。
2005 年,在楊振寧的感召下,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全職加盟清華高等研究中心。姚期智為此辭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并迅速在清華建立了“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即后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清華姚班”。此后,楊振寧又推動引進了密碼學家王小云等杰出學者。
為了保障科研經費,楊振寧在美國注冊了清華大學北美基金會,在香港注冊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有限公司,并帶頭捐出了部分積蓄和一部分美國房產,以及他在清華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資。
除了教書育人,楊振寧也持續關注著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方向。此前,圍繞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巨型粒子對撞機的議題,他公開發表文章,從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科研投入效益、科學目標前景等多個角度,闡述了“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的觀點,引發了科學界乃至全社會的廣泛討論。
2015 年,93 歲的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2017 年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解釋這個決定時說:“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這句話,是他對自己一生身份求索的最終答案,也是與父親、與故土的最終和解。
從清華園的少年到普林斯頓的獲獎者,從入籍美國到晚年回歸,楊振寧的人生跨越了地理疆界與意識形態壁壘。他的選擇充滿矛盾與糾結,但在科學事業之外,他用 20 余年時間為中國科教事業傾注心力,引進人才、建設機構、培養學生。他最終選擇回到起點,完成了與父親、與故土的和解,也為自己的百年人生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圓。
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Yang_Chen-Ning
2.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3/3018.htm
3.https://xsg.tsinghua.edu.cn/info/1004/3407.htm
4.https://www.ias.edu/news/celebrating-chen-ning-yang-100
5.https://geniuses.club/genius/chen-ning-ya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