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70后和80后來說,“4S店”這三個字,自帶柔光濾鏡。
那是中國私家車消費的啟蒙年代,買車還是一件需要舉家出動、充滿儀式感的大事,而4S店就是那個年代的“蘋果旗艦店”。
銷售顧問穿著筆挺的西裝,端上來的茶水冒著熱氣,休息區(qū)的電視里永遠在循環(huán)播放著品牌宣傳片,你在這里簽下的每一個字,都仿佛是在為自己剛剛晉升的中產身份蓋上一個官方認證的鋼印。
甚至連那個元素周期表拉滿的“新車味兒”,都是一代人關于奮斗和美好的集體嗅覺記憶。
![]()
到了90后眼中,這層濾鏡開始褪色:大家意識到,在這里買車你得和銷售斗智斗勇,提防各種金融服務費陷阱,還要警惕那些“為你好”的保養(yǎng)建議。
這么說吧,以前的4S店是妥妥的“蘋果人”,現在更像“安卓人”,雖然它依舊龐大、權威且難以替代。
身份轉變的B面,是“關停并轉”成了主旋律。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的報告,過去三年超過8000家經銷商選擇或被迫離場,2024年,全年盈利的經銷商占比僅為39%,超過四成的經銷商都在虧錢,整個行業(yè)彌漫著“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絕望。
于是,一個“共識的雪崩”正在發(fā)生:代表未來的直營模式,正在將代表過去的4S店模式,按在地上反復摩擦。
但其實新勢力已經開始拋棄直營店了。
因為真不賺錢。
![]()
一家位于城市核心商圈的直營店,年租金和人力成本輕松突破1000萬。當一個品牌有300家這樣的門店,僅這兩項固定支出就是每年30億。
今年上半年,理想、蔚來、小鵬的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分別為52.5億元、83.7億元和41.1億元,同期分別交付新車20.39萬臺、11.42萬臺和19.72萬臺。
掏出計算器按一下:
52.5億元÷20.39萬臺≈2.57萬元/臺
83.7億元÷11.42萬臺≈7.33萬元/臺
41.1億元÷19.72萬臺≈2.08萬元/臺
也就是說,你現在每買一臺理想、蔚來和小鵬,車價里就有接近2-7萬元變成了北京SKP、上海環(huán)貿的商鋪租金以及那些妝容精致的銷售顧問的工資和提成。
現在你該懂了,為什么新勢力們一邊喊著技術領先,一邊卻在財報里“血流成河”。
所以是這樣:殺死4S店的并不是什么新勢力,直營店也遠沒有到半場開香檳的程度,大家都在斷臂求生。
要看懂這場崩盤的真相,我們必須撕開“直營”和“4S”的模式外衣,去審視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更底層的商業(yè)變量——風險。
4S店的批量死亡,不是因為它不夠高級了,而是因為它所處的那個“風險轉移”游戲在新的牌桌上玩不下去了。
![]()
一個反常識的事實:對傳統(tǒng)車企而言,它最核心的商業(yè)動作不是把車賣給消費者,而是把車“批發(fā)”給全國上千家經銷商。
車子一出工廠大門,運進經銷商的倉庫,在廠家的財報上,這就算“已售”,漂亮的營收數字就誕生了。至于這些車最終能不能賣掉,以什么價格賣掉,那是經銷商自己的事。
4S店本質上是傳統(tǒng)車企的一種斂財手段,它把市場波動的風險完美地轉移給了經銷商。市場好,大家一起吃肉;市場不好,經銷商就得自己扛下所有庫存,用真金白銀撐著。
這就是為什么即便4S店的服務口碑屢遭詬病,傳統(tǒng)車企也遲遲不愿放棄它的根本原因——太省心,也太安全了。
而直營模式恰恰相反,它把風險全都主動攬收到了車企身上。
新勢力為什么必須搞直營?不是因為它能讓中國車主產生“這牌子應該挺牛”的觀感,而是因為,作為一個新品牌,沒有任何經銷商愿意為你壓資金去“進貨”,為你承擔賣不掉的風險。
都是被逼的。
從生產下線到交付用戶,每一臺車的所有權都屬于新勢力,商場里擺的展車和倉庫里停的板車,全都是記在賬上的“庫存”,是隨時都在貶值的“負債”。
這就是為什么,新勢力的財務報表總是那么脆弱。
![]()
如果說庫存風險決定了“誰能活下去”,那么品牌風險就決定了“能活成什么樣”。
在4S模式下,車企和消費者之間隔著一個叫“經銷商”的家伙,這個家伙有自己獨立的利益訴求,就是“利潤最大化”。
結果,車企制定的服務標準和品牌理念,在傳遞給消費者的過程中必然會因為經銷商的KPI而變形,“小病大修、過度保養(yǎng)”就是這種變形的產物。
你的抱怨和數據,也無法100%直接反饋給車企。
品牌體驗的控制權,事實上是失控的。
直營模式就是為了拿回這個控制權。
每個門店、每個銷售、價格、服務流程、優(yōu)惠政策......全部由總部統(tǒng)一制定,全國一盤棋。用戶的數據、反饋、投訴,會直接反饋給總部。
新勢力賭的是什么?
賭的是在智能電車時代,“用戶體驗”和“用戶數據”這兩樣無形資產的價值將遠遠超過“庫存風險”帶來的財務壓力。它們主動攬收“庫存風險”,就是為了換取對品牌和用戶的絕對控制權。
當然,直營模式更明顯的硬傷是,可以“優(yōu)雅地買”卻無法“方便地修”。
總不能在LV旁邊做鈑金噴漆吧?
反過來說,這是直營店的原罪,也是“銷售體驗”與“售后體驗”的嚴重割裂。
對于用戶,便利性巨大倒退;對于廠家,必須耗巨資在郊區(qū)建服務網絡,最終又走回了4S店“重資產、位置偏”的老路。
![]()
你看,其實并不是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而是版本適應性的問題。
現在我們換個角度:
4S店模式的好處是省心,把車批發(fā)給經銷商,讓他們自己花錢建店、招人、賣車,你只管生產和品牌宣傳;壞處是你管不住他們,他們今天為了沖量打價格戰(zhàn),明天為了賺錢搞“過度保養(yǎng)”,把你的品牌形象搞得烏煙瘴氣,你和真正的車主之間,隔了一堵墻。
直營店模式的好處是你說了算,價格全國統(tǒng)一,服務標準一樣,用戶數據全在你手里;壞處是太燒錢了,每個月的店面租金和員工的工資像個無底洞,市場一不好,你可能連褲衩都虧掉。
如果你是車企老板,怎么選?
這時候你肯定會想“有沒有折中的辦法”?就是那種既能讓我說了算,又不用我自己掏那么多錢的。
如果我們把視線拉到“戰(zhàn)略”高度,你會發(fā)現這場戰(zhàn)爭真正要決出的并不是哪種模式能贏,而是誰更能贏得用戶的信任。
消費者真正想消滅的,從來不是“4S店”或者“直營店”這個名字,而是背后的信息不對稱、價格不透明、服務割裂的體驗。
不管渠道如何演變,任何換湯不換藥,不能根除這些“病因”的模式,最終都會被用戶用腳投票,直接送進火葬場。
無論是4S店還是直營店,要么管不住,要么養(yǎng)不起,以至于社交媒體上存在一種猜想:縫合怪。
首先,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搞幾個直營店,但它的KPI不是賣了多少臺車,而是跟奢侈品站在一起,把品牌的“逼格”撐起來,然后看看這個月有多少潛在用戶過來打卡。
其次,在城市的主流汽車商圈和次中心,大規(guī)模鋪開“代理制”。
這是介于4S店和直營店的中間路線,車企出貨,經銷商出場地和人,只賺服務費。
![]()
這么一搞,所有角色都變了。
對車企來說,雖然庫存壓力回到自己身上了,但拿回了最重要的定價權,再也不怕經銷商亂打價格戰(zhàn),用戶數據也直接到手,離用戶更近;
對代理商來說,雖然只能拿固定的服務費,但“輕資產”模式運營省去了幾千萬甚至上億去“進貨”的壓力,風險小了很多,生意模式也變得簡單,專心搞好服務就行;
對消費者來說,雖然沒法砍價了,想等年底沖量撿個大便宜也沒門兒了,但價格透明,再也不用跑斷腿去跟不同的4S店斗智斗勇砍價,因為全國都一個價。
車企拿回了控制權,承擔了庫存風險;代理商放棄了暴利,換來了經營穩(wěn)定。
相當于把權力、風險和利潤重新分配。
到了廣大三四五線城市,收編本地的經銷商集團,車企輸出品牌和產品,經銷商負責滲透和交付。
最后,用一個統(tǒng)一的App集中調配,無論前端的店面長成什么樣,下單、付款、預約服務,全部通過官方App執(zhí)行。
這套打法不夠性感,甚至有點雞賊,但足夠務實也足夠狠,雖然不符合原教旨主義者的審美,但這恰恰說明,渠道的戰(zhàn)爭已經徹底撕下了“用戶體驗”和“品牌理念”的溫情面紗,回歸到了“成本”與“效率”這兩個最冰冷、最真實的商業(yè)詞匯上。
江湖車評:
爭論哪種模式更“先進”,有意義但也沒有意義,因為這場戰(zhàn)爭打到最后,你會發(fā)現用戶根本不在乎你前端是“蘋果”還是“安卓”,他們只在乎自己能不能用一個舒服的價格享受到一個靠譜的服務。至于車企,追求的目標始終是“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把車賣出去,同時讓用戶覺得舒服和信得過”。
把這段內容理解透了,能活下來的贏家自然就出現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