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用考試就能當父母,太可怕了。”——伊坂幸太郎
作者 | 磊叔
編輯 | 磊叔
題圖 | 截圖
三歲的孩子應該是什么樣子?是搖搖晃晃追著皮球跑,是咿呀學語喊著“爸爸媽媽”,是穿著卡通圖案的短褲在滑梯上咯咯笑。
但有一個孩子不一樣。
在云南到四川的高速服務區,有人拍下這樣一幕:一個三歲男童赤身裸體,四肢著地爬行,用嘴叼起地上的食物,發出類似犬吠的嗚咽。他皮膚黝黑,頭發打結,眼神里沒有孩童的天真,只有動物般的警覺。
他的父母是大學畢業生,在云南有房產,卻選擇帶著兩個孩子住在山上窩棚或房車里。他們稱之為“回歸自然”——不穿衣、不上戶口、不接受義務教育,未來計劃“按需請專人教學”。當地官方通報稱,這不構成虐待,因為“沒有毆打和饑餓”。
可一個三歲孩子不會直立行走、喪失語言能力,這難道不是最隱蔽的虐待?伊坂幸太郎在《華麗人生》中寫道:“這世上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以為前面是墻壁,結果是懸崖。”這對父母正帶著孩子沖向懸崖,卻以為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一、自然教養,還是人性實驗?
他們說是“自然教養”,但細節讓人生疑。長子與狗同住、赤身爬行,次子卻衣著整齊;全家無業卻開著50萬的房車,被質疑靠直播孩子異常行為獲利。村民透露,長子“從小和狗一起住”,而次子待遇明顯不同。
這哪里是教育選擇?更像是人性實驗。
伊坂幸太郎曾諷刺這種偽善:“人類所有不同于動物之處,都是人類惡的部分。”以愛為名剝奪孩子的尊嚴,比赤裸的惡更讓人心寒。法律能懲治毆打,卻難以界定“以理念為名的剝奪”——不穿衣成了“親近自然”,不上學成了“擺脫束縛”。但一個三歲孩子被剝奪語言和社交能力,與囚禁何異?
二、法律的鈍刀,割不開現實的網
《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監護人需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家庭教育促進法》可對失職父母發出“強制家庭教育令”。但現實是,父母跨省流動,工作組難以接觸;法律對“軟性失職”缺乏強制力,只能“持續跟進”。
這讓人想起伊坂筆下的困境:“在安穩和平的狀態下,大道理人人會說,一旦狂風暴雨來襲,所有人都會慌了手腳。”當孩子像動物一樣爬行時,我們的法律和社會卻像“在沙漠里用白線圍出的區域”——明明可以行動,卻不敢踏出那一步。
三、誰有權力定義“正常”?
有人說要尊重教育多元化,但底線在哪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指出,自然教育需在“社會框架內實踐”。真正的自然教育是讓孩子在社會中擁抱自然,而非將他們放逐到原始孤島。
伊坂在《死神的精確度》里寫道:“說什么幸與不幸,不到臨死,是不知道的。”等到答案揭曉時,孩子的最佳發育期早已錯過。三歲是語言、行走、社交的關鍵期,長期隔絕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四、救救孩子,需要豁出去的決心
伊坂幸太郎說:“人類最大的武器是豁出去的決心。”面對這樣的孩子,社會需要這種決心:
強制評估與干預:若父母拒絕配合,應啟動《民法典》中的監護權撤銷程序;
打破地域壁壘:兩地政府需聯合行動,而非等待“接觸家庭”;
重新定義虐待:長期剝奪孩子的基本權利,就是精神虐待。
“不用考試就能成為父母的,太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是,我們擁有完整的法律和社會網絡,卻眼睜睜看著孩子成為“自然教養”的犧牲品。
真正的自然,不是荒野求生,而是在人類社會中保有尊嚴地活著——這個道理,某些父母可以不懂,但法律和社會必須懂。
我問AI:“正常的、健康的、親近自然的,三歲孩子長什么樣?”,它回答如下:
![]()
來源/綜合南方日報、中國新聞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