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秉君(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
![]()
法德六代機由達索公司和空客公司建造,以法國達索航空為總包商,該機將成為法德兩國甚至歐洲未來戰斗航空系統的基石。
2025年10月,歐洲“未來空戰系統”(FCAS)項目因法國政局動蕩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原定于當月舉行的法、德、西三國高層會談被迫推遲,法國總理勒科爾努在任命新政府不到24小時后辭職,導致談判失去關鍵推動力。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eu)報道稱,勒科爾努原計劃任命前財政部長勒梅爾為國防部長,試圖借助其對德關系經驗推動談判,但政府迅速倒臺使這一安排化為泡影。法國軍工行業一位匿名官員直言:“當前形勢對法國極為不利,可能導致該項目在今年年底前徹底失敗。沒有正式的部長,法國還有什么可信度?”
FCAS項目始于2017年,旨在2040年前研發第六代隱形戰斗機,取代法國“陣風”和歐洲“臺風”戰機,是歐洲防務自主的旗艦項目。然而,法德兩國在主導權、利益分配等核心問題上長期對立,德國總理默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設定的“年底前達成共識”最后期限日益臨近,柏林已明確威脅“否則將終止合作”,并啟動與瑞典、英國的替代方案談判。與此同時,法國達索航空CEO埃里克·特拉皮耶強硬宣稱“沒有德國也能獨立研發六代機”,雙方矛盾徹底公開化。這場博弈不僅關乎歐洲下一代空戰能力的歸屬,更折射出歐洲防務一體化在國家利益與集體目標之間的深層撕裂。
![]()
據介紹,歐洲這種未來戰機除了隱形能力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也非常高,具備有人-無人編隊能力,可指揮控制無人機蜂群執行多種任務。
一、合作裂痕:FCAS項目的分歧根源與政治僵局
FCAS項目的危機并非偶然,而是法德長期戰略與利益博弈的必然結果。自2017年項目啟動以來,法國達索與德國空客的主導權之爭從未停歇。達索CEO特拉皮耶明確要求“掌握項目決策權”,這種立場源于達索對自身技術能力的絕對自信——從“幻影”系列到“陣風”,該公司70年來始終堅持獨立研發戰斗機,甚至在2000年代主導歐洲nEUROn隱形驗證機項目并成功試飛。特拉皮耶直言:“我們知道如何從頭到尾做所有事情,德國人可以抱怨,但我們知道該怎么做。”
德國方面則堅持“三國平等合作”,空客防務工作委員會主席托馬斯·普雷茨爾反駁稱:“歐洲有更多有吸引力且合適的伴侶”,暗示德國可拋棄達索另尋合作伙伴。柏林的核心訴求是確保工業利益均衡分配,德國聯邦議院預算委員會2025年10月批準的70億歐元軍購計劃中,37.5億歐元用于采購新“狂風”戰機,11.3億歐元升級電子戰系統,這些投入強化了德國在談判中的底氣。德國國防部發言人米特科·穆勒強調:“項目合同明確保證所有參與方享有同等份額”,指責達索試圖“占據80%份額”的說法雖被法國否認,但雙方在關鍵技術模塊(如發動機、航電系統)的控制權分配上仍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
政治層面的動蕩進一步放大了技術與利益分歧。法國政府倒臺后,馬克龍總統雖要求勒科爾努在8日內組建新政府,但短期內難現穩定局面。業內普遍認為,FCAS這類耗資1000億歐元的跨國項目“需高層政治推動才能化解分歧”,但法國目前“既無穩定政府,也缺乏有足夠權威的談判代表”,看守部長的政治分量“大打折扣”。更關鍵的是,馬克龍支持率持續下滑,任期將于2027年結束,其對達索的施壓能力受限。相比之下,德國政局穩定,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長期在任且信譽卓著”,柏林甚至通過《商報》放出風聲:“一旦法國新政府成立,將立即對話”,這種不對稱的政治穩定性使德國在談判中掌握戰略主動。
![]()
歐洲第六代戰斗機效果圖
二、德國“B計劃”:尋找替代伙伴的戰略布局
面對法國政局的不確定性,德國正以“雙軌策略”推進六代機計劃:一方面維持FCAS框架內的談判,另一方面加速與瑞典、英國的替代合作,確保“即使法德分裂也不影響空戰能力升級”。這一“B計劃”的核心是依托現有技術合作基礎,構建新的研發聯盟。
瑞典薩博公司是德國的首選替代伙伴。薩博開發的“鷹獅”戰機已出口南非、巴西、泰國等國,最新“鷹獅E”型號被評估為“可使用至2050年”,其北約標準兼容性與模塊化設計成為吸引德國的關鍵。雙方技術合作已有深厚基礎:2025年3月,薩博獲德國1.59億美元合同維護“陶土”巡航導彈;9月,德國宣布向薩博與諾斯羅普·格魯曼授予12億歐元合同,升級“歐洲戰斗機”電子戰系統,使其具備“與無人機集群協同作戰能力”——這恰是FCAS的核心技術指標之一。瑞典國防大臣帕爾·約翰森雖表示“2028年前不會決定六代機合作方向”,但柏林通過持續軍購投入,已為未來合作鋪設技術接口。
英國主導的“全球戰斗航空計劃”(GCAP)是另一選項。盡管GCAP已進入原型機開發階段(計劃2027年完成),德國若加入“可能僅能參與生產組裝,無法介入核心研發”,但戰略價值仍不容忽視。英國《每日電訊報》披露,倫敦“原則上歡迎德國加入”,因其可“分攤3億美元/架的單機成本”,并削弱FCAS的市場競爭力。德國聯邦議院批準的70億歐元軍購中,4.12億歐元用于“狂風”戰機模擬器升級,這與GCAP的訓練系統標準高度兼容,被解讀為“預留技術適配空間”。
德國的“B計劃”并非單純施壓手段,而是基于現實風險評估的戰略對沖。專家預測,即使法德勉強達成協議,FCAS也可能延期至2050年完成,屆時技術已面臨過時風險。德國通過同步推進“狂風”采購、電子戰升級與英瑞合作談判,構建了“短期替代-中期過渡-長期自主”的三層保障體系,這種務實策略使其在博弈中占據主動。
![]()
法德西三國聯合研制的六代機(航展模型)
三、法國“單飛宣言”:技術自信與現實挑戰
法國達索的“單飛”表態看似強硬,實則是技術自信與戰略焦慮的混合產物。特拉皮耶強調“達索70年獨立研發經驗”并非虛言:從“幻影IV”戰略轟炸機到“陣風”的核打擊能力,法國始終維持著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這與德國依賴國際合作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FCAS框架下,達索已完成部分關鍵技術驗證,其提出的“未來空戰系統架構”被法國國防部評估為“具備獨立推進可行性”。
但現實挑戰同樣嚴峻。六代機研發的1000億歐元成本(約占法國2025年GDP的3.5%)遠超單一國家承受能力,法國不得不尋求外部融資。《費加羅報》披露,達索正與印度、阿聯酋等傳統客戶接觸,探討“技術轉讓換投資”模式——印度已采購36架“陣風”,阿聯酋則對FCAS的忠誠僚機技術表現興趣。這種合作雖能緩解資金壓力,卻可能導致核心技術擴散,與歐洲防務自主的初衷相悖。
西班牙的立場成為關鍵變量。作為FCAS第三參與國,西班牙已投入3.5億歐元支持英德拉公司參與航電系統研發,國防大臣瑪加麗塔·羅夫萊斯明確表示“不會退出項目”。若法國堅持單飛,西班牙可能倒向德國-瑞典陣營,使法國陷入技術孤立。更嚴峻的是,空客已暗示“可聯合西班牙、意大利繼續FCAS”,其位于德國不來梅的工廠已啟動下一代發動機核心機測試,這種技術儲備使德國在“后達索時代”仍能維持項目存續。
法國的“單飛宣言”本質上是談判籌碼。馬克龍政府試圖通過強硬姿態迫使德國在主導權問題上讓步,但其政治基礎已岌岌可危——2025年民調顯示馬克龍支持率跌至32%,2027年任期結束前若無法突破僵局,FCAS可能成為其政治遺產的“爛尾工程”。特拉皮耶的表態既是對德國的施壓,也是對國內軍工集團的安撫,反映出法國在戰略自主與現實利益間的艱難平衡。
四、歐洲防務一體化的深層困境與未來走向
FCAS項目的危機遠不止是技術或資金問題,而是暴露了歐洲防務一體化的結構性矛盾。從短期看,德國“B計劃”的可行性顯著高于法國“單飛”選項:柏林通過穩定政局、多元合作與軍購鋪墊,已構建起風險可控的替代路徑;法國則受困于政治動蕩與資金缺口,其“單飛”宣言更可能淪為談判策略。若年底前法德無法達成共識,歐洲或將出現“雙軌六代機”格局——德國主導的“歐洲聯合戰斗機2.0”(英瑞西參與)與法國主導的“陣風繼任者”計劃,這種分裂將使歐洲在全球空戰技術競爭中進一步落后于中美。
對歐洲防務一體化而言,FCAS危機揭示三重深層影響:其一,政治脆弱性削弱合作根基。法國政局動蕩導致關鍵談判推遲,證明跨國項目在多黨制輪換下的脆弱性;其二,技術主權與利益分配的永恒悖論。法德分歧本質是“領導權-技術-市場”的三角博弈,歐洲缺乏協調這種博弈的權威機構,導致合作效率低下;其三,外部競爭加劇內部分裂。英國GCAP與美國F-35的市場擠壓,使歐洲國家陷入“抱團取暖”與“另尋高枝”的兩難,這種外部壓力可能加速歐洲防務體系分化。
長遠來看,FCAS的命運將決定歐洲防務自主的程度。若法德妥協,可能催生“歐洲防務聯盟”的治理創新,如設立常設談判機制與技術仲裁機構;若徹底分裂,則可能導致歐盟防務一體化退回到“政府間合作”的初級階段,甚至動搖歐元區政治互信基礎。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博弈已證明:歐洲要實現“戰略自主”,不僅需要技術與資金,更需要超越國家利益的政治共識與制度設計。在俄羅斯威脅常態化與美國戰略收縮的背景下,歐洲六代戰機的天空最終由誰撐起,將深刻重塑21世紀中葉的歐洲及全球地緣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