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鎮江人中科院院士楊槱108歲生日
雖然已是108歲高齡,但楊槱院士依然精神矍鑠,和家鄉人一起分享了生日蛋糕。
![]()
今天,也是“楊槱院士專題展”在鎮江市檔案館二樓正式開展的日子。
![]()
![]()
展覽通過泛黃的手稿、珍貴實物與復原的工作場景,展現楊槱院士的科研故事和報國情懷,帶領觀眾走近他“科教報國”的奮斗人生。
楊槱先生,是我國首位船舶界老院士,他是中國船舶海洋事業發展“菩提老祖”級的人物,因為他教出來的徒弟真正不得了,他也是中國船舶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創始人、船舶技術經濟論證的開拓者、船舶帆船史的奠基人。
可以說,我國海洋軍工科技的大門,是楊槱先生打開的。
上世紀80年代,他還曾兼任鎮江船舶學院副院長,將專業知識與育人熱忱傾注于故鄉,為當地培養了一批船舶專業人才。
今天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
01
楊槱生于北京,祖籍鎮江句容,他的幼年是在北京度過的。
不過他對鎮江非常有感情,2021年的時候,鎮江史志辦編撰《鎮江院士風采》,聯系了楊槱的兒子楊思遠,楊槱和楊思遠了解到是家鄉人想得到更多材料后,特別捐贈給鎮江86件珍貴的文獻實物。
捐獻儀式是在市檔案館,當時我也在場。這些檔案,就是這次展覽的主角。
![]()
當時,市檔案館徐策館長說:“楊槱院士是鎮江人的驕傲,這些檔案文獻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我市弘揚時代新風,傳承科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楊思遠先生聽了家鄉人這番話,非常高興。
楊槱的名字是孫炳文取的(孫維世的生父,孫維世是周總理的養女),孫炳文當時住在他家隔壁。
和民國時期這樣的牛人為鄰,可以看得出楊槱家境不錯。
楊槱4歲時,跟家人來到珠江畔的廣州,9歲時北伐軍攻克武漢,他又隨著父親來到江漢交匯的武漢。
一年后隨父親離開武漢,到了南京。
15歲時,楊槱再度回到廣州,入讀于名校培正中學。
3年后,18歲的楊槱萬里迢迢跑到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造船。
格拉斯哥大學創建于1451年,是地球最古老的十所大學之一,建立了英國第一個造船系,造船學中的海事海洋工程國際上非常有名。
楊槱從小的生活環境,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到處是各種來來往往的商船,楊槱生于這樣船來船往的環境,9歲就登上鐵制輪船航行,開始對造船有興趣,還在高中二年級,他就寫出了論文《廣州造船簡史》,去英國學造船,就是為了興趣。
在格拉斯哥讀書5年,楊槱學習十分努力,他后來回憶說:
總是爭取比別人做得多一些,每天固定學習到晚上十一點半。
勤奮的楊槱,在英國巴克來克爾造船廠實習時,從放樣間到船體鋼材加工間,再到鉚釘作業臺,幾乎做遍了造船的所有工種,打下扎實的造船知識。
1940年3月完成學業時,他榮獲了一等榮譽學士學位。
![]()
1935年夏,青年楊槱在去英國留學的輪船上
![]()
楊槱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造船系求學時的筆記
1940年,歐戰爆發,德國納粹橫沖直撞,英國需要造船精英,多家公司邀請楊槱加入。
楊槱想:“在外挨炸彈還不如回國挨炸彈”。
于是,他謝絕了各大船艦制造廠的邀約,在兩位同學的資助下回到國內,來到重慶,應聘于民生機器廠任副工程師。
到達重慶的當天,他就遇到了日寇的空襲,炸彈滿天飛。
滿腔憤怒的他,投入到中國的機器制造開發中,參加了當時最大的川江船舶“民俗號”的設計。
28歲那年,他到美國學習考察,在費城海軍船廠見習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監修官工作,這一年獲得了寶貴的現代造船和修船先進技術經驗。
1943年5月,重慶商船專科學校由交通大學接辦(交大造船系從此誕生),楊槱被聘為副教授、次年被提升為教授。
1944年11月,楊槱應邀赴美國學習造船,并在費城海軍船廠監造“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等艦船長達一年之久,掌握了美國造船業的第一手情報。(劃重點)
![]()
曾經的費城海軍船廠
幾年后,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來到大連、葫蘆島等地工作。
1955年,他來到浦江之畔的上海,執教于上海造船學院,后就任上海交通大學教務長兼造船系主任、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所長。
![]()
給本科生上大課
楊槱院士寫了一堆造船學的著作,還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其中有的也成為了院士,最著名幾位海軍弟子,分別是: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
中國第一艘海洋石油鉆探船設計師曾恒。
這幾位,都是中國海洋船舶發展史中“齊天大圣”級的存在。
特別要提的是,1978年,他還兼任過一段時間的鎮江船舶工業學院副院長。(當時船舶學院是從上海搬到鎮江的。)
![]()
鎮江船院舉行教職工集體婚禮
(攝于1981年12月26日,左起第四為楊槱院士)
02
1960年,楊槱帶隊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海船穩性規范》,填補了中國在這領域的空白。
上世紀70年代,楊槱主持并領導了15000噸自卸運煤船、5000噸近洋干貨船等的設計與研究工作,對我國萬噸輪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
楊槱院士在實驗室(老照片來源:上海交大校史館)
在中國船舶的科技攻關領域,如“瀛州”號巡邏艇、自卸運煤船、5000噸近洋干貨船、15000噸經濟型遠洋干貨船等多種類型的船舶,楊槱始終站在最前端。
由于我們國家的底子薄,所以造大船,也必須精打細算。楊槱提出了工程經濟理論,編寫了《工程經濟在船舶設計中的應用》一書,大力倡導船舶技術經濟論證方法的研究。
![]()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楊槱乘船穿行長江葛洲壩船閘
為了從成本上多快好省,所以他主持領導編制了《干貨船主尺度分析》《按常用的三種系列船型資料設計船體線》《主尺度分析》《型線設計》等程序,對我國造船科學技術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
![]()
楊槱既是造船人,也是船舶教育的開拓者。
他自編多部教材,其中有些是全國統編教材,《船舶工程辭典》《英漢船舶科技詞匯》《中國造船發展簡史》《電子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工程經濟在船舶設計中的應用》等成為船舶學科學生的必讀文獻。
1940年至今,80余載漫長歲月,楊槱先生辛勤耕耘在船舶設計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土地上。
黃旭華院士、徐芑南院士、朱英富院士……,都是他的學生。
![]()
88歲時,楊槱出版了《帆船史》和《輪船史》兩部著作。
90多歲高齡時,他仍熟練使用電腦相繼出版《話說中國帆船》《大航海時代》《人、船與海洋的故事》《鄭和下西洋史探》等多本著作。
![]()
100歲時,他和楊門弟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徐芑南院士(左二)、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最右),以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恒一(右二),登上勵志講壇,為大學生上了一課。
楊槱先生說:“海洋對一個國家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未來的世界,海洋與人類的關系也必將越來越密切。當我們懷著一顆為國奉獻的精神去做海洋建設這件事,就會樹立責任意識,希望國人更加熱愛海洋,希望有更多青年人投身船舶與海洋科技事業。”
他勤儉節約,卻將畢生積蓄捐贈教育事業,這些年,受其“楊槱獎學金”的獎勵和資助的學生已超過百人。
楊槱先生,就是中國造船界“菩提老祖”啊。
“我就是比較愛船,也比較長壽。”楊槱先生這么開玩笑說過。
祝楊槱先生健康長壽!!!
![]()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