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滲透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各類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不僅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更打擊消費者的購買信心。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正在著手加強對該行業的監管。10月16-18日,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5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多個部門的負責人均表態將從不同方面加強監管,而且,落實安全責任的主體是企業,要壓實企業的主體責任。
![]()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有序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試點,加快組合駕駛輔助、自動駕駛等標準制定,加強OTA升級管理,優化智能網聯汽車生產領域管理,規范產業競爭秩序,維護公平有序市場環境。
統計數據顯示,國內輔助駕駛的滲透率提高的非常快。目前,搭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占比超過60%,而2023年上半年的數據是42.4%。隨著輔助駕駛的普及,由此產生的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
9月17日,工信部向社會公開征求《智能網聯汽車 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意見,該標準正式生效后,所有能提供L2功能的系統都需要通過認證后才能在市場上銷售,這標志著輔助駕駛的監管空白將被徹底填補。
此外,工信部9月還公布了《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規定每個車門(除尾門外)必須配置機械式外把手和內把手,并要求在電池熱失控或碰撞等事故后,非受撞側車門必須能在無工具情況下被機械開啟。征求意見稿的反饋截止日期為11月22日,新規預計在2027年生效。屆時將成為全球首個針對車門把手的安全法規。
![]()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副主任王乃鋁表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創新召回監管體系,建立并推動實施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企業報告制度,汽車遠程升級報告制度,試點開展汽車安全沙盒監管制度。近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研究起草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規范宣傳的通知,將進一步規范虛假、夸大宣傳和非理性競爭等問題的監管。建立缺陷召回和技術標準研制工作機制,將召回監管中發現的共性的缺陷問題,及時研究轉化為標準要求,從源頭上控制創新設計帶來的潛在安全隱患。
王乃鋁表示,截至今年9月,我國共實施汽車召回3230次,涉及車輛1.2億輛,其中受市場監管總局調查影響召回的有652次,涉及車輛6378.86萬輛,占召回車輛總數的53.18%。2024年因輔助駕駛系統問題召回的車輛有255.61萬輛,占全年召回數量的23%。
王乃鋁指出,提升質量,保障安全,歸根結底是要靠企業。他也向汽車行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做安全底線的守護者,杜絕犧牲安全性換取上市速度的短視行為;二是做合規經營的示范者,更要做誠信宣傳的引領者;三是做產業生態的共建者,更要做標準落地的執行者。
![]()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苗圩建議,我國要加快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的管理體系,壓實企業的主體責任,推動形成社會共識與法律保障,同時要清晰地向外界傳達智能網聯汽車的功能邊界與正確使用方法,增強社會認知度,減少因誤解或誤操作引發的安全風險。
苗圩表示,與人類相比,機器駕駛本質上具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著固有的能力局限。機器駕駛的優勢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規則遵循與行為一致性、不受生理與情緒因素干擾、數據驅動與持續進化潛力。
“機器能夠嚴格遵循道路交通法規和標準化操作程序,在處理重復性任務時保持高度一致,有效避免因人為疏忽或隨意性引發的錯誤。同時,機器認知能力隨著數據積累和算力提升而同步增強,在持續學習框架下,其駕駛策略可通過海量數據訓練不斷優化。”苗圩說。
但他也強調,機器駕駛一方面要應對“長尾場景”的能力不足的問題,比如面對訓練數據中沒有充分涵蓋的罕見場景,機器的決策系統可能因為缺乏先驗知識而失效;另一方面,還要面對感知與認知的固有局限,比如機器的環境感知依賴傳感器數據與預設算法,容易受到傳感器噪聲、模型偏差等影響。“同時,機器駕駛的黑箱效應也帶來不可控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