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324篇原創
(點擊標題下方小耳機標志可收聽音頻)
01
今天在北京,參加在歐美同學會舉行的一個活動,其中有一個圓桌論壇環節,圓方被問到了一個問題:
![]()
傳統生產要素是土地、勞動力、資本,而數據、機器人,算法正是數字時代的“新三樣”。當數據、機器人與算法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我們如何規劃未來的經濟與社會圖景?
這個問題本并不復雜,答案也很清晰:
一定是從“客戶的需求”出發,圍繞著新的生產要素,去重構過去的協同方式與組織架構,來提供更高效率更大價值的解決方案。
不過這個問題引發了圓方對于“技術革命”這件事情的思考。
前一段圓方一直在寫這個主題。在和小伙伴們的互動中,圓方意識到忽略的一個變量,年齡。
20歲賺到100萬
30歲賺到100萬
40歲賺到100萬
50歲賺到100萬
是完全不一樣的
30歲的正處級
40歲的正處級
50歲的正處級
60歲的正處級
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年齡不同,其實對于各個維度的影響都有挺大的區別。
今天,因為時間關系,先不系統的展開說。
單單從“技術革命”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待“年齡”這個變量。
02
我們在不同年齡,遭遇到同樣的技術,其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以圓方自己的感受和身邊看到的為例。
對于0~10歲來說
世界已有的技術就像“空氣”,我們從來沒意識到它們曾經不存在,于是天然覺得互聯網、手機、ai助理的存在理所應當。
對于10~20歲來說
新技術像“魔法”,論壇,貼吧、社交網絡,短視頻,直播陸續冒出來,我們興奮、好奇,迫不及待去嘗鮮,絲毫不覺得它們會帶來負擔。
對于20~35歲來說
技術像“工具”,我們主動挑選、學習,把它們當成提升效率、賺錢或社交的杠桿;我們也愿意為最新款設備熬夜排隊,也樂于研究新產品,挑戰新賽道。
對于35~50歲來說
技術像“任務”,很多時候去學習,也是被上級或客戶要求下的不得不用。更新通知、系統遷移、新平臺規則…我們明白它們有用,卻開始感嘆“剛學會舊版,怎么又升級了”。雖然感覺學習起來有點難,但還能跟上。
對于50歲以后
技術像“外語”,每出現一次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概念,就仿佛要重新背詞典;自己的接受曲線變陡。而這個時候“算了,我就用原來的”逐漸成了高頻回答。
03
其實,很多時候技術推廣的阻力,往往不在技術壁壘本身,而在于代際更迭的自然規律。
就像汽車取代馬車花了半個世紀,不僅是技術成熟需要時間,更是因為駕馭馬車的車夫終要老去,而生來就見慣方向盤的年輕一代終將掌舵。
今天的過去二十年的數字轉型亦如此,今天即將面臨的AI轉型也是這樣。
而這種“技術革命”,不是不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點”,學會就行了,而是認知范式的徹底切換。
老一輩需要"翻譯"的技術術語,在新生代眼中本就是母語。
所以當我們感嘆區塊鏈、AI,元宇宙推進緩慢時,不妨看看各行各業決策者的平均年齡。
真正的技術爆發期,永遠發生在掌握社會資源的那代人完成新老交替之時。
不過,年齡這件事,既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它既是客觀的鐘擺,也是主觀的心跳。
我見過年近七十歲的老媽,依然每天直播,每天學習AI。也見過二十歲的青年,連學習用豆包都不愿意嘗試。
年齡的本質是容器,盛放的是面對未知時仍愿敞開的勇氣。
真正的年輕,是永遠保留著10歲那年把新技術當"魔法"的驚嘆,是延續著20歲將工具視為翅膀的熱忱。
所以與其說技術革命在淘汰老人,不如說在篩選始終懷揣好奇心的人。
當“技術革命”如潮水漫過堤岸,有人忙著修筑抗拒的圍墻,有人早已造起沖浪板。
在這個意義上,七十歲的求索者比二十歲的守成者更年輕。
因為年輕本質是一場永不停歇的自我革新,是縱使肉身困于時間洪流,精神始終向著新大陸揚帆的遠征。
最后的最后,
希望所有的小伙伴都永遠年輕
永遠永遠對這個世界抱有好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