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中旬起,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陰雨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近10天,河南更是創下1961年以來同期陰雨天數紀錄。這場持續時間長、范圍廣、總雨量大的秋雨,讓原本應是秋高氣爽的季節變得異常潮濕。農田土壤飽和,秋收進度受阻,就連剛剛收獲的玉米也遭遇“收獲即霉變”的危機。
農民的玉米捂得發了霉,網上一款宣稱“一噴除霉、無需晾曬”的玉米除霉劑卻突然走紅,成為不少人眼中的“救命藥”。這款玉米除霉劑究竟是“神藥”還是“智商稅”?
神藥真相:舊藥新賣的宣傳陷阱
“噴上就能阻止發霉,花幾十塊保一畝地收成”——商家的話術精準戳中農戶痛點。但實測結果卻給滿懷希望的農民澆了冷水:山東某農戶使用后,噴藥的玉米比未噴的腐爛更快,直呼 “交了智商稅”。
據小編了解,這類除霉劑的主要成分是三氯異氰尿酸或氯溴異氰尿酸,并非為玉米研發的新產品,早年多用于果蔬病害防治和魚塘消毒,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殺菌劑,。所謂“除霉”原理,不過是兌水后釋放次氯酸形成表面防護層,僅能延緩未霉變或剛霉變玉米的霉菌生長,對已出現霉點、變色的玉米完全無效。
更矛盾的是,商家宣稱“無需晾曬”的核心賣點,恰恰違背基本常識。玉米霉變的關鍵誘因是水分超標,而除霉劑必須兌水使用,反而會增加玉米表面濕度。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這種 “加濕殺菌”的操作無異于“助霉為虐”,加速糧食腐爛。部分“三無產品” 甚至用工業防腐劑勾兌,噴后會導致玉米農藥殘留超標,賣給飼料廠后可能被整批扣押。
應急可用非萬能,科學防霉有正道
“不是完全沒用,但絕不能當靠山。”農業技術人員解釋,極端連陰雨天氣下,除霉劑可作為應急手段,為玉米通風散濕爭取1-3天緩沖期,但前提是針對未霉變的糧食,且必須在噴藥后盡快晾曬烘干。從成本測算,一畝地幾十元的藥劑費用,換來的僅是短暫延緩效果,遠不如合伙租賃烘干設備劃算。
當前,各地正加快落實烘干補貼、受災糧收購等政策,農戶可主動聯系鄉鎮政府申請農機支持或災害救助。正如農戶子女在社交平臺感慨:“爹娘舍不得地,我們舍不得他們”——與其寄望“神藥”,不如用科學方法護糧,靠政策托底減損,才是對一年辛勞最實在的守護。
![]()
關注生物有機肥行業前沿資訊/最新熱點,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作者/編輯:崔志欣
責編:張亞靜
監制:張博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