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謂龍脈,主要源于先秦時期的風水堪輿思想。由于具備宗教、輿論意義,最遲到漢朝成為政治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統治者往往渴望使用此概念,論證權力受命于天,也樂于靠暴力方式削弱對手影響力。
本文結合地理、政治與象征三重維度,系統梳理“毀滅龍脈”行為的歷史演變,以及背后的技術和文化邏輯。
問題緣起
![]()
龍脈概念起源于先秦時期的風水堪輿
龍脈一詞最早見于《葬書》,本指山脈連綿、生氣運行之勢,后被引申為王朝氣運的象征。每當現實因素不如人意,這類玄學解釋就會在上層建筑中異常吃香。
正因如此,某些帝王會大費周章去搞“毀龍脈”事件。從表面上看,似乎向風水迷信求助,實則是場把地理特征變成政治符號。我們可將核心原因歸結為以下六條:
1 合法性焦慮:用“破敵人的天命”給自己壯膽
2 信息戰:讓天下人“看見敵人氣數已盡”
3 風險轉嫁:把政治失敗責任推給“地理”
4 空間治理:把“潛在反叛中心”物理降級
5 權力共謀:靠風水師提供“科學”外衣
6 心理補償:對“不可控命運”的儀式性掌控
所以,帝王毀龍脈不是迷信太深,而是經過核算的政治表演。而且性價比極高,遠超單純的軍事占領或其他大規模治理。
![]()
毀滅龍脈的成本遠低于軍事征伐
秦始皇的金陵鑿淮
![]()
秦始皇首開龍脈打擊的先河
公元前210年,志得意滿的秦始皇結束東巡,早返回咸陽的途中經過金陵。隨行的望氣者奏報: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氣!
嬴政為絕后患,決定發刑徒10萬,在方山劈斷長壟,引原分流的天然河道連通長江,形成后世所稱的秦淮河。
![]()
據傳秦淮河就是嬴政的風水局
這項工程總計分為前后三步:
1鑿山--劈方山三十丈缺口,埋“厭勝石”十二塊,刻“皇帝盡并天下”篆文。
2 改水--迫使秦淮河改道北趨,貫穿金陵腹地,象征“沖泄王氣”。
3 鑄金--于入江口立兩尊銅人,面東南以鎮“越氣”,并改金陵為秣陵來貶抑地名。
此舉把軍事—政治—象征三重邏輯合為一體,以公開可見的地貌改造,宣告東南天命已被物理切斷。
然而,祖龍的玄學大計終究難敵社會矛盾。不僅落得二世而亡下場,后世亦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等政權相繼建都于此。南京的六朝古都之稱,無疑是對先秦野心家的猛烈打臉。
![]()
龍脈壓制工程沒能挽救秦朝的二世而亡
宋太宗的晉陽灌城
![]()
攻克晉陽后宋軍直接開啟毀王氣工程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攻克北漢都城晉陽。由于歷史原因,當地素有“真龍出在太原”傳言。
這讓集權君主感覺身心不適,故而寄出火燒+灌城組合,欲將所謂王氣徹底抹除。
![]()
宋太宗的玄學打擊由縱火開始
這場灌城大戲可分為火、水、犁三部曲:
1 城破當日,宋軍即縱火五日,焚毀北漢宮殿、太廟、佛寺、官廨、府庫。火焚并非普通劫掠,而是有選擇地摧毀象征性建筑。此后,城市核心區域已成廢墟,為后續水攻提供了空地。
2 火焚結束后,宋軍掘汾河大堤、引水自北而南,并且掘晉祠難老泉渠、引水自西而東。這兩路水流在晉陽城內匯合,形成內澇,持續灌水達半月。哪怕后來水退,留下的淤泥仍舊厚達3米。原先的古城地基被徹底掩埋,地表變為一片鹽堿沼澤。
3 為徹底斷絕地脈,宋軍又驅趕耕牛千頭,反復犁其故地。甚至大面積播撒鹽鹵,鞏固的土地永久鹽堿化。不僅破壞農業生態,也在象征層面完成“絕地”儀式。
![]()
晉陽古城最終難逃強拆命運
最后,趙光義還不忘下令放棄晉陽城舊址。于東北方向30里外的唐明鎮筑新城。這座新城在規劃時,刻意避開原晉陽中軸線,街道全部設計成“丁”字形,象征“釘斷龍脈”!
經過這么一番折騰,太原的確沒有再成為其他政權的都城。然而,原本由晉陽承擔的軍事防御職能也煙消云散。在后來的靖康之變中,金兵主力正是先強取太原,獲得對南方汴梁的絕對地理優勢。
![]()
重建后的太原 軍事防御水平遠不如晉陽
明末的挖墳狂潮
![]()
闖軍攻陷鳳陽當即破壞明朝龍脈
公元1635-42年間,明朝與農民軍、后金的三國志正如火如荼上演。由于地緣層面的牢固均勢,以及慘痛傷亡,迫使領袖們開辟玄學戰場,形成史上罕見的“風水內戰”。
首先是在1635正月,李自成、張獻忠合兵攻陷安徽鳳陽。由于當地是朱元璋父祖陵寢所在,農民軍入城后立即展開玄學清算。不僅焚享殿、掘寶頂,致使烈焰三日不滅,還于陵頂插“古元真龍皇帝”大旗,公開宣告朱明王氣已泄。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覺寺也沒能幸免,在持續的炙熱中化為廢墟。
![]()
崇禎帝派人去陜西挖李自成祖墳
接著,崇禎皇帝于1641年開展全面報復。陜西巡撫汪喬年奉密旨,下令在米脂縣進行地毯式搜索,務必找出李家祖墳。一行人在三峰子山連挖16座墳,終于鎖定目標,并在所謂的李海墓內上演行為藝術。例如對骨骸雜以黑狗血+鹽鹵,而且不忘棄之溝壑,只把顱殼送去京師報捷。
不久,這位汪喬年在襄城之戰中被農民軍俘虜。李自成毫不含糊,先后奉上挖膝蓋骨+割舌+五馬分尸套餐。然后傳令各軍,宣布自己為祖宗報仇!
![]()
天啟年間明朝軍隊就挖掘破壞金太祖陵寢
當然,上述內斗相比針對女真的玄學打擊來說,無疑還是小巫見大巫。早在1622年,天啟皇帝就派大批工匠與士兵前往房山金陵,重點破壞完顏阿骨打的“睿陵”。不僅將九龍山主陵脈的“龍頭”部分削平一半,還在“龍喉”位置深挖18米洞穴,填入鵝卵石來象征“斷氣”。最后扒開墓道,砸毀地宮結構,甚至將金太祖的龍槨擊碎焚燒。
可惜,無論兩代皇帝如何在玄學領域挖空心思,依舊無法拉升前線明軍的真實勝率。反而在潰敗中越陷越深。
![]()
兩次斷龍脈工程沒能挽救明朝的滅亡結局
政治文化闡釋
![]()
關外的后金軍隊絲毫不受龍脈殘破影響
這些堪稱鬧劇的毀龍脈案例,核心在于古代帝王聚焦的“去合法化”與“再合法化”雙重敘事。一方面宣告對立面氣數已盡,另一方面為自己掃清頹勢。
例如宋太宗就在《毀晉陽詔》中明言:用絕后患,以永皇圖!
![]()
風水堪輿之說終究是古老且過時的技術
由于史家論述王朝更替,常伴隨捕風捉影的天命學說,很容易讓帝王們感到恐懼與焦慮。一旦軍事、經濟手段難以迅速消滅對手,必然訴諸風水堪輿之說,哪怕只能提供短期情緒價值。
所以,形形色色的毀滅龍脈表演,就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獨特儀式。它借助風水話語,把軍事征服、行政改革與記憶抹除整合為可操作的治理術。好在極端手段的破壞力相當有限,無法替代經濟基礎、政治制度與民心向背,挽救不可逆的結構性崩潰......
![]()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