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2025年買車,最先要盯的不是大屏、不是續航,而是那不起眼的門把手!
10月13號,成都一SU7 Ultra發生交通事故后起火,路人拼盡全力拉車門——掰、拽、甚至用手砸,門卻紋絲不動!最后消防員只能扛著切割機破拆。這條新聞像一記重錘,敲醒了所有人:當我們熱聊續航、智能座艙和“零百加速”時,竟可能在“門把手”這個最基礎的地方,埋下致命隱患。
01,藏在“科技感”里的坑:斷電了,門就成“死門”
這場悲劇的核心,正是為了“好看”和“降風阻”而流行的電子門把手。
就說出事的車輛,外門沒有傳統機械拉手,想開門得靠把手內藏的小開關——可這開關全靠電解鎖!平時看著高級,一旦撞得狠了、車斷了電,這套系統立馬“罷工”:車里人想逃,門像焊死;外面人想救,打不開。
更可怕的是,這不是個案!中保研數據顯示:電子門把手車型側撞后,車門能打開的概率僅67%,而傳統機械把手高達98%;2024年,電子門把手在新車中普及率達76%,可因它導致“門打不開”的事故率,竟暴漲230%!清華大學測試更戳心:零下20℃的冬天,這類把手故障率超40%,機械把手卻幾乎不受影響。
![]()
![]()
半隱藏式門把手和全隱藏式門把手,都屬于電子門把手。
其實行業早有“保命底線”:電子門把手必須有“雙保險”——就算斷電,也得有備用機械開門方式。大眾ID.4、傳祺S9、特斯拉model 3等車型都守了這條規矩。可有些車企為省成本,竟把門鎖做成“卡扣式”純電子結構,省掉了關鍵的機械冗余。結果就是:一撞斷電,門從外面徹底“鎖死”,救援者只能干著急。
02,車內“應急拉手”?真出事了,可能找不到、來不及
不過,即便車里有應急的機械拉手,真出事了,也可能找不到、來不及。
你想想真實撞車場景——猛烈撞擊后,駕駛員可能頭破血流、甚至昏迷,意識模糊間,救命的“黃金時間”只有一兩分鐘。要在昏暗、變形的車里,準確找到那個藏得深、還得按技巧操作的小拉手,現實嗎?
更殘酷的是:許多電動車撞后5分鐘就可能起火,大火濃煙不會給你“慢慢找拉手”的時間。所謂的“應急設計”,很可能在生死關頭成了“擺設”。
![]()
03,明知有坑,車企為啥還愛用?為了“辨識度”
既然風險如此明確,為何新能源車仍對電子式門把手下不了手?
一個現實的原因是:它成了新能源車的造型符號。如何讓人一眼認出這是輛電動車?電子式門把手成了不約而同的選擇。
當然,車企對外宣稱的理由是它能降低風阻,哪怕只有一點點。
然而,即便有負責任的企業為它增加了多重安全冗余,但一個核心盲點始終存在:無論是車主還是救援人員,在緊急情況下都難以迅速掌握這些復雜設計。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曾公開反對電子隱藏式門把手,直指其“重量大、密封差、依賴電力”的固有缺陷。如今看來,一系列事故正在驗證他的擔憂。
![]()
04,新國標出手!“救命指南”堵上安全窟窿
萬幸的是,血的教訓終于引來監管發力。前不久,工信部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這份“救命指南”刀刀砍向要害:
強制機械冗余:除尾門外,所有車門必須裝機械開門裝置——就算全車斷電、電池起火,也能從外面徒手拉開,直接否定“純電子設計”;
留足救援空間:外把手必須預留足夠發力區,再也不讓救援者“無處下手”;
標識醒目化:應急拉手配熒光橙色大標識(加統一“逃生箭頭”),黑夜20米外也能看見,摸黑找開關的日子過去了。
這新規,等于給“為炫酷丟安全”的設計判了死刑!
![]()
05,車企“集體補課”:從“炫技”變回“保命”
政策一逼,車企終于坐不住,紛紛調整路線:
特斯拉率先“服軟”,新款Model3/Y改用“留縫式”半隱藏設計,預留機械操作空間;
奔馳更直接,新S級換回經典傳統門把手,包裝成“經典復興”;
問界、極氪、蔚來、小鵬等自主品牌也緊急整改:要么改用半隱藏/傳統把手,要么給改款車加機械應急拉環。廣汽甚至排查全系車型,確保新車合規。
改設計要花錢——有車企透露,單車成本得加500-1200元。可再貴的成本,在生命面前又算什么?
結語:2025選車,把“門把手”當第一道考題
下次走進4S店,別被大屏、智能語音和流線車身迷了眼——請務必做兩個動作:
讓銷售斷電模擬:從車外能不能輕松打開車門?
坐進車里蒙眼試:3秒內能不能摸到并打開應急拉手?
這個看似多余的動作,在關鍵時刻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區別。買車先看門把手,這不是選項,而是我們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與負責。(文|李健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