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王朝的興衰,常常呈現出一種令人慨嘆的循環模式。
此模式大致可歸結為四個關鍵環節:
其一,土地兼并致使貧富差距拉大;
其二,天災導致農業減產;進而出現饑荒流民;
其三,外族入侵使得統治體系加速崩塌;
其四,特權腐敗加重階級矛盾,民不聊生。
這四個因素相互作用,或先后出現,或同時爆發,猶如高懸于歷代王朝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而普通百姓在這血腥的歷史輪回中,始終難以逃脫被統治者反復盤剝的命運。
盡管歷史上涌現出眾多志士仁人,竭盡全力試圖改變這一狀況,但他們似乎都無法擺脫這如詛咒般的命運。
面對這看似不可阻擋的歷史循環,許多人將其歸咎于古代人的宿命,甚至自暴自棄地認定為中華民族的劣根性。然而,這種草率的結論既缺乏客觀性,又容易被統治者利用。
實際上,世界上并不存在低等的民族。民眾的思維在于制度,在于教育,在于有沒開智的機會。
![]()
深入探究這一現象的根源,我們會發現,除了商鞅與秦制之外,還有一條更為隱秘的千年暗線,深埋于封建專制的表象之下。這條暗線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所提出的“利出一孔”這一基本國策。
“利出一孔”,即國家的利益和財富僅通過一個渠道進行分配。管仲通過對權力和財富的精妙設計,使朝廷能夠掌控所有謀生途徑,百姓若要生存與發展,便不得不依賴于統治者的恩賜。
如此一來,統治者便可隨意奴役和支配其治下的民眾。盡管朝代更迭,這一政策卻被統治者深深植根于實踐之中,甚至在現代社會,依然未能打破這一宿命,反而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
在古代社會,管仲的這一政策不單是一個理論構想,更是實際操作中的指導原則。他在《管子》中提及:“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半;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這段話揭示了古代制度的殘酷現實,表明在這樣的制度下,普通人要想生存,唯一的選擇便是依附于權力或國家機器。這種依附關系使得古代百姓只能任人擺布,難以自拔。
![]()
從技術層面來看,“利出一孔”政策包含兩個相互依存的舉措:政治上的人身控制和經濟上的弱民貧民之術。
首先,統治者通過戶籍制度和連坐制來實現對民眾的控制。中國的戶籍制度可追溯至商代,古代的戶籍不僅涵蓋人口登記,還涉及詳細的個人信息。
每個人都必須在官府登記,否則便會成為黑戶,面臨嚴厲懲處。為確保戶籍制度的有效施行,朝廷還建立了一整套嚴密的組織系統,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進行監控。當今全球保留戶籍制度的還有三個國家。
而連坐制則由管仲首創,他將居民按五家編為一組,設里長和看守,負責監督居民的一切活動。
這種制度如同一張天羅地網,對百姓形成全面控制,使統治者能夠輕易掌握治下民眾的動向。通過這種方式,統治者的意志得以無所不在,百姓則在這張網絡中無處可逃。
其次,僅有政治上的控制還不足以確保統治者的絕對權力,經濟上的控制同樣不可或缺。
![]()
這便是歷代皇家朝廷奉行的“弱貧民之術”。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重農抑商,古代統治者認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而商業則被視為次要,甚至是有害的。這種政策表面上是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實則是為了人為地抑制百姓致富的渠道。
商業的繁榮能夠促進社會的橫向聯系,打破地域之間的隔閡,然而統治者深知,商業的發展必然會導致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增加對統治者的質疑和反抗。
因此,古代統治者對商業的打壓成為常態。具體而言,統治者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限制商人的發展,包括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限制其參與政治的途徑,甚至通過國家壟斷來控制關鍵商品的價格,進一步壓榨百姓的財富。
在這種環境下,古代百姓所能選擇的生存方式,便是依附于權力,成為官員的下屬,或者通過捐官來尋求保護和發展。
由此,官本位的思想在古代社會中愈發根深蒂固,成為人們追求利益的主要途徑。古代的升官圖游戲便是這種現象的體現,許多人通過擲骰子的方式來追逐官位,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對官員的盲目崇拜。
然而,古代社會并非沒有富裕的商人,但他們往往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一旦失去權力的庇護,財富便會瞬間化為烏有。
![]()
歷史上,許多商人因未能得到統治者的保護而遭受重創,甚至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做官便成為了最安全、最有利的選擇。古代社會中的人身依附關系,使得每一個人都在權力的網絡中徘徊,無法獨立自主。
在這種制度下,官員的選拔和任命也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循環。官員并非通過選舉產生,而是由上級任命,這使得官員們在工作中更關注上級的意志,而非百姓的需求。即便后來有科舉,但這也只是極少數古代書生越遷的門檻,能否獲得官位也要看能否得到賞識。
這樣的環境導致了官場的腐敗與低效,大多官員往往只關注如何取悅上級,而忽視了對百姓的真正服務。
由于制度歷史的慣性,即使在新朝代建立后,舊有的體制和模式依然會被延續。2,000多年以來,任何人只要坐上最高權力,都會毫不含糊地照此辦理,縱使王朝更替,治理結構與模式反復克隆。所謂改朝換代,只是換了一批統治者罷了。對蕓蕓眾生無任何弊益,一言以蔽之,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而由于生存依賴和長期的馴化教育,古代也產生了許多林語堂先生曾經這樣評價的一群人。“中國就有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就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利益,每天都在受到侵害,卻具有著統治階級的意識,要在動物界找到這么愚蠢的東西,幾乎不可能。”
面對這一切,古代百姓的生存狀態極為悲慘。他們在統治者的高壓下,缺乏反抗的精神和空間。一旦社會出現重大危機,統治者往往選擇高壓手段來平息反抗,而不是尋求與百姓的溝通與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暴力往往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最終導致社會的動蕩與崩潰。
在歷史的長河中,古代王朝的衰落與更替,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管仲的“利出一孔”政策及其衍生制度,成為這一悲劇的幕后導演。
盡管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古代社會的影子在現代社會中若隱若現。對這一歷史現象的深入剖析,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過去的苦難,也為當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中華歷代王朝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深層次制度性問題的結果。通過對“利出一孔”政策的反思,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權力與財富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如何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運作。只有在意識到這一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改革,打破歷史的循環,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