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琳瑯滿目的出口商品清單中,地圖常因看似普通而被忽視,但其承載的國家主權意義遠超紙質載體本身。據光明網報道,近日,青島海關查獲6萬張出口“問題地圖”,撕開了國土安全防護中的隱秘缺口,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在意識形態交鋒日趨激烈的今天,每一條國界、每一座島嶼的標注,都是不可失守的國家主權陣地。
這批被青島海關攔截的“問題地圖”,絕非是偶然的印刷疏漏,而是觸碰國家領土主權紅線的嚴重違規、違法行為。問題的核心直指兩大要害:一是程序違法,未取得國家自然資源部核發的審圖號,繞開了《地圖管理條例》規定的法定審核關口;二是內容致命,存在臺灣省標注錯誤、漏繪南海諸島、釣魚島,缺失南海九段線等關鍵問題。這種“程序性違規+ 實質性危害”的雙重問題,使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境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監管辦法》明確禁止的違禁品。
![]()
地圖的本質是國家主權的可視化表達,圖上的每一處線條、每一個標注都對應著歷史經緯與法理依據。南海九段線內的島礁自古便是中國漁民的傳統漁場,釣魚島早在明朝時代就已經納入中國海防管轄,臺灣省更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事實既有歷代圖注,早已形成國際社會的主流共識。縱觀“問題地圖”的每一處錯漏和缺失,恰恰正是當前我國與國際反華勢力交鋒的熱點地區。由此可見,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在有意消解我國領土主權的合法性基礎,是對歷史事實的嚴重篡改。漏繪的不僅是本就屬于我們的山川海洋等地理實體,更是對國家主權傳承歷史的割裂;標錯的不僅是我國的行政區域,更是對一個中國原則法理根基的動搖。在當前復雜的國際格局下,這種“自毀長城”的行為危害尤為深遠。
國際敵對勢力從未停止利用領土問題干涉我國的內政,在南海,部分國家在美國支持下頻頻挑釁,試圖否定南海九段線的合法性。在臺灣省的問題上,境外敵對勢力不斷煽風點火,企圖分裂我國的領土。青島海關查獲的這6萬張“問題地圖”若流入海外,必然成為境外敵對勢力歪曲事實的“證據”,被包裝成所謂的“國際共識”,為其卑鄙的干涉行徑提供虛假證據支撐。正如國家安全部所指出的那樣,“問題地圖”背后的危害即是篡改歷史,損害我國的國家主權,也是動搖我們的民族尊嚴。更值得警惕的是“問題地圖”的出現,也暴露了該產業鏈條上的多重隱患。人們不禁要問,從地圖編制、印刷到出口報關,6萬張違規地圖,為何能一路流轉至海關查驗環節。這說明生產端存在無資質操作、審核端存在監管缺位、流通端存在責任空轉等問題。這種鏈條式失守絕非孤立事件,近年來,從游戲卡牌到出版物,各種類似問題屢有出現。有資料顯示,早在2023年時,就曾有4400余張“問題地圖”被檢查發現。這一現象折射出部分市場主體對國家版圖安全意識的淡漠,更警示我們意識形態防線存在被敵對勢人滲透的風險。
![]()
現代戰爭早已超越傳統戰場,意識形態領域的交鋒比槍林彈雨更具有隱蔽性和殺傷力。地理信息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其安全性直接關系到國家的主權完整與發展利益。種種跡象表明,出口“問題地圖”的企圖,本質上是意識形態滲透的一種新形態,通過看似普通的文化產品,悄悄侵蝕國家主權的認知基礎。毛主席曾經警示過我們:“不拿槍的敵人依然存在”。這批“問題地圖”正是這種無形戰場的鮮活注腳。守護好地圖上的主權,需要構建起全鏈條的防護網。在制度層面,我們應該嚴格落實《地圖管理條例》的審核要求,強化對地圖編制、出版、出口等環節的閉環監管;在管理層面,我們要對偽造審圖號、繞過審核的出版、發行行為依法嚴懲、絕不手軟;在執行層面,各海關應持續強化查驗力度,將地圖及附著地圖圖形的產品納入重點監管范疇,堵住出口漏洞。
現代戰爭,智能武器的超視距精確打擊,地理信息起著關鍵作用。在社會層面,需加強國家版圖意識教育,讓“規范使用地圖,一點都不能錯”成為全民共識。6萬張“問題地圖”被及時查獲,避免了主權受損的嚴重后果,但這起事件更應成為全民覺醒的警鐘。地圖雖薄,承載的是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尊嚴;線條雖細,劃定的是國家主權的邊界。在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我們必須筑牢每一道防線,讓每一張走出國門的地圖,都成為彰顯中國主權、傳遞歷史真相的生動載體。
(此文為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