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9 年深秋,紫禁城養心殿的燭火亮到半夜。
順治帝福臨穿著一身明黃色的翼善冠、袞袍,正對著銅鏡左右打量。這身衣服是他讓人照著《大明會典》仿制的,領口的團龍紋繡得格外精致。
“朕穿這身,像不像明家的天子?” 他轉頭問身邊的太監。
太監嚇得連忙跪下:“萬歲爺是大清天子,比明家天子更圣明。”
順治卻輕輕嘆了口氣,伸手摸了摸衣料。這個從盛京來的清朝皇帝,心里藏著對明朝說不盡的復雜情感。可他沒想到,自己死后,這份 “慕明” 之心,會讓他遭到一場徹底的 “清算”。
一、龍袍換明制:一個清朝皇帝的 “慕華” 日常
順治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個皇帝,6 歲登基時,朝政全由攝政王多爾袞把持。
![]()
1651 年,14 歲的他親政,第一次真正握到皇權。這時候的紫禁城,還留著很多明朝的痕跡 —— 宮殿是明成祖建的,侍衛的服飾還帶著明初的樣式,連宮里的老太監,都是從明朝過來的。
順治從小就跟著漢臣讀書,教他的先生是前明進士傅以漸。《論語》《史記》讀得多了,他對漢文化越來越著迷,尤其喜歡明朝的典章制度。
親政沒幾年,他就讓人仿造明朝皇帝的服飾。翼善冠是明太祖朱元璋定的樣式,圓頂、折角,原本只在明朝宗室和皇帝日常穿戴;袞袍上的十二章紋,也是明朝皇帝的禮服規格。
他不光自己穿,還讓宮里的畫師給他畫了幅穿明制服飾的肖像。畫成那天,他拿著畫看了半天,對身邊的漢臣金之俊說:“洪武皇帝定的服飾,真有圣人氣象。”
這事很快傳到了朝鮮。朝鮮使臣在給國王的報告里寫:“清主福臨慕效華制,暗造明服,時常穿戴,還問左右‘像不像明皇’。”
除了服飾,順治對明朝的文化也格外上心。他讓人把《大明會典》找來,逐章研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召漢臣來宮里講解。連明朝皇帝喜歡的書法,他也刻意模仿,尤其學崇禎帝的瘦金體,寫出來的字竟有幾分相似。
二、追崇兩代君:從朱元璋到崇禎的特殊情感
1653 年,順治在文華殿召大學士們議事,聊著聊著就問:“你們說,歷代帝王里,誰最賢明?”
有個漢臣立刻回答:“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千古稱頌。”
順治卻搖頭:“李世民固然賢明,但朕覺得,歷代賢君,沒有比得上洪武皇帝的。”
洪武皇帝就是朱元璋。順治說這話,不是隨口說說。他早就把朱元璋的 “圣諭六言”——“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親筆抄錄下來,下旨讓全國推行。
他讓五城兵馬司在京城設公所,每月初一、十五,讓秀才或官員宣講 “圣諭六言”;還讓地方官把這六句話刻在石碑上,立在縣城門口,讓百姓都能看見。
![]()
有人勸他:“洪武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咱們大清取代了明朝,這么推崇他,會不會不妥?”
順治卻說:“治國不分滿漢,洪武能讓天下安定,他的辦法就該學。”
對崇禎帝朱由檢,順治的感情更復雜,甚至把他當成 “異世知己”。
1644 年,崇禎在煤山自縊,清軍入關后,把他的遺體葬在了思陵。1659 年,順治特意帶著幾個漢臣去思陵祭拜。
站在崇禎的墓碑前,他看著荒草叢生的陵園,突然 “悽然泣下”。隨后,他親自寫了篇祭文,里面有句話流傳很廣:“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意思是,崇禎不是昏君,只是身邊奸臣太多,才落得亡國的下場。這話傳到漢人士大夫耳朵里,不少人都覺得,這個清朝皇帝,懂崇禎。
三、改弦仿明制:為集權而走的漢化之路
順治推崇明朝,不只是喜歡服飾和文化,更想仿照明朝的制度,把權力攥在自己手里。
清朝剛入關時,朝廷里說了算的是 “議政王大臣會議”。滿洲親貴們坐在一起,就能決定國家大事,皇帝的權力反而被限制。多爾袞攝政時,這種情況更明顯。
順治親政后,看著那些手握大權的叔叔伯伯,心里很清楚:要想當真正的皇帝,就得改制度。而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好能幫他。
1658 年,順治下旨,把清朝原來的 “內三院” 改成 “內閣”,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就像明朝的內閣首輔、次輔一樣。
他還特意提拔漢臣當大學士,比如前明的陳名夏、金之俊,還有后來的徐元文。這些人熟悉明朝的行政流程,能幫他把朝政理順。
更讓滿洲親貴不滿的是,順治還改了 “掌印” 的規矩。以前,朝廷各部院的印信,都由滿臣掌管,哪怕漢臣職位高,也沒資格碰。順治卻說:“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別滿漢。”
意思是,不管滿漢,誰先接手工作,誰就掌印。很快,吏部、戶部的印信,就落到了漢臣手里。
除了內閣,順治還恢復了明朝的內廷制度。明朝有二十四衙門,他挑了十四個恢復,比如司禮監、御用監。但他沒像明朝后期那樣讓宦官專權,特意規定:宦官品級最高只能到四品,不準干預朝政。
他這么做,是想讓內廷和外朝互相牽制,就像明朝的 “內閣 - 司禮監” 模式,最終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可這些舉動,卻把滿洲親貴得罪透了 —— 他們的權力,正在被順治一點點削弱。
四、死后遭反噬:一份被篡改的 “罪己詔”
1661 年正月,順治突然病倒了。
病因是天花。那時候,天花是不治之癥,宮里的太醫束手無策。沒過幾天,24 歲的順治就咽了氣。
![]()
他死前,據說留下了遺詔。可當這份遺詔公布時,所有人都驚呆了 —— 這哪里是遺詔,分明是一份 “罪己詔”。
遺詔里列了十四條 “罪狀”,每條都在否定順治生前的做法。比如:“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茍且目前。”“漸習漢俗,于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亦令漢官掌管,致滿臣無心任事,是朕之罪六也。”
這些 “罪狀”,每一條都對著順治推行的明制來。推崇漢俗、重用漢臣、改滿洲舊制 —— 這些順治生前最在意的事,全被說成了 “罪過”。
誰都知道,這份遺詔不是順治寫的。他去世時太突然,沒來得及親自擬詔。真正動手的,是他指定的四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這四個人都是滿洲親貴,早就不滿順治的漢化政策。順治一死,他們就借著 “遺詔”,把自己的不滿全發泄出來,還美其名曰 “遵先帝遺命”。
接下來的 “清算”,來得又快又狠。內閣被撤銷,重新恢復成原來的 “內三院”;各部院的印信,又被奪回給滿臣;甚至連順治推崇的 “圣諭六言”,也沒人再提了。有人想維護順治的政策,比如漢臣魏裔介上書說 “先帝漢化是為了安民心”,結果被鰲拜罵了回去,還差點丟了官。連崇禎的思陵,也沒人再管。以前順治每年都會讓人去修繕,可輔政大臣掌權后,陵園里的樹木被砍,石碑被風吹倒,也沒人過問。
五、歷史的回響:漢化與守舊的第一次碰撞
順治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清朝初期 “漢化” 與 “守舊” 矛盾的集中爆發。
他是第一個真正想讓清朝融入中原的皇帝。那時候,清朝剛入關沒幾年,江南還有反清勢力,百姓對 “異族統治” 還沒完全接受。順治推崇明朝、推行漢化,其實是想拉攏漢人士大夫,讓清朝從 “外來者” 變成 “正統者”。
可滿洲親貴不這么想。他們習慣了盛京的舊制度,覺得 “漢化” 會讓滿洲人失去本色,更會奪走他們的權力。所以,順治一死,他們就立刻 “改弦更張”。
但歷史的趨勢,不是幾個守舊大臣能擋得住的。后來康熙親政,雖然沒像順治那樣穿明制服飾,卻重新恢復了內閣,重用漢臣;雍正、乾隆更是把明朝的制度完善,比如軍機處,其實就是內閣的升級版。順治沒完成的漢化之路,最終被他的后代延續了下去。
孟森先生在《清史講義》里說:“順治為清入關后之第一君,亦為清一代最具漢化思想之君。其悲劇,在于太早看清了時代趨勢,卻沒能熬過守舊勢力的反撲。”
如今,故宮里還藏著一幅順治穿明制袞袍的肖像。畫里的他,眉眼間帶著幾分少年氣,眼神里卻藏著超越年齡的沉穩。他或許早就知道,自己的 “慕明” 之舉會引來非議,可他還是做了 —— 因為他明白,要想坐穩中原的江山,就得懂中原的文化,循中原的制度。只是他沒想到,自己死后會遭到那樣的 “清算”。這份遺憾,或許就藏在那幅肖像的褶皺里,等著后人慢慢讀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