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中國低空交通領域迎來里程碑式突破——億航智能正式發布全球首款商業化長航程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VT35。這款定價650萬元人民幣的復合翼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以200公里航程重新定義了城市群交通的時空邊界,標志著"空中出租車"從概念驗證正式邁入規模化商用前夜。
VT35采用串列翼雙座布局的極簡主義設計,在8米長的緊湊機身內集成了8個分布式升力螺旋槳和尾推巡航系統。這種"垂直起降+固定翼巡航"的混合動力架構,使其既能像直升機般在30平方米的起降場靈活作業,又能在巡航階段切換為固定翼模式實現0.35馬赫的飛行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研發團隊通過新型納米陶瓷復合材料減重23%,配合自研的高能量密度固態電池(380Wh/kg),在保持95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的前提下,將航程從VT30的15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相當于北京到天津的直線距離。
![]()
與傳統直升機相比,VT35的運營成本優勢堪稱降維打擊。其全電驅動系統使每公里能耗成本控制在8元以內,僅為燃油直升機的1/5;模塊化設計支持90%部件快速更換,維護工時縮短60%。更關鍵的是,它可直接兼容現有EH216-S的微型起降場網絡,這意味著城市公園、商業綜合體屋頂甚至社區停車場,經過簡單改造即可成為"空中驛站"。據測算,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部署VT35網絡后,廣佛肇、深莞惠等區域間的通勤時間將壓縮至30分鐘內,票價有望控制在高鐵商務座的1.2倍左右。
在適航認證方面,VT35搭載了億航第四代自主飛行控制系統,集成毫米波雷達、激光LiDAR和可見光攝像頭的三重感知矩陣,可實現500米范圍內的動態避障。其獨創的"蜂群通信"技術允許同一空域內最多20架VT35實時共享飛行數據,配合地基增強系統(GBAS)將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級。民航局公開信息顯示,該機型已累計完成1876架次測試飛行,包括極端天氣條件下的自動返航、動力冗余等287項安全驗證,適航審定預計將在2026年二季度完成。
![]()
億航智能CEO胡華智在發布會上透露,VT35首批訂單已覆蓋深圳、成都、海南等12個低空經濟示范區,主要應用于三大場景:高端商務出行(占比45%)、緊急醫療轉運(30%)和旅游觀光(25%)。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的"空中交通指揮云平臺"將實現航線動態規劃、空域數字孿生等智能調度功能。分析師指出,按照每架VT35日均20架次的運營效率計算,其投資回收周期約為5.8年,遠優于傳統通航飛機8-10年的行業平均水平。
VT35的發布直接改寫了全球eVTOL產業格局。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在電動航空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已占全球38%,其中億航以217項核心專利位居企業榜首。其采用的"正向研發+適航取證"雙軌模式,為行業樹立了技術商業化范本。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秘書長威廉·沃爾什評價稱:"這種將無人機技術與載人航空融合的創新路徑,正在催生繼高鐵之后又一個由中國主導的交通革命。"
![]()
隨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擴大,預計到2028年中國將形成超3000架規模的載人eVTOL運營機隊,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規模突破1.2萬億元。VT35作為這個新時代的首個商業化產品,其意義不僅在于技術參數本身,更在于證明了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可行性——當200公里的生活圈被壓縮到一小時之內,人類城市文明的時空邏輯正在被重新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