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學在平時布置的作業或者測試里,出了一道關于 “父子年齡計算” 的題。題里明明白白給了兩個條件,一個是父親年齡是 50 歲,另一個是父子兩人年齡加起來總共 99 歲。
![]()
學生按照最基礎的數學邏輯,用 “年齡總和減去父親的年齡就能得出兒子年齡” 這個公式來計算,也就是 “99 - 50 = 49”,然后就把 “兒子 49 歲” 當成答案交上去了。
結果后來老師批改作業的時候,認為該答案錯誤,用紅叉標注,并給出 “請再仔細思考” 的提示,未直接說明錯誤原因。
學生將批改結果帶回家后,家長看到 “兒子 49 歲” 的答案被判定錯誤,首先從數學計算層面核對,確認 “99-50=49” 的運算過程無任何問題。
![]()
家長進一步結合現實常識思考,發現 “父親 50 歲、兒子 49 歲” 違背人類生育的基本生物學規律,隨即產生困惑:若計算無誤,為何答案錯誤?
帶著疑問,家長向老師反饋,詢問錯誤原因。
老師解釋稱,題目需默認 “父親已故” 的隱藏前提 —— 即父親在 50 歲時去世,如今兒子已長到 49 歲,此時父子年齡之和才符合 “99 歲” 的條件,這才是題目要求的正確答案。
![]()
有網友認為這表面是數學題,但是會不會有點太不嚴謹了,太腦筋急轉彎了吧,韋東奕看了會不會也一臉懵逼。
數學的核心是嚴謹,父子年齡差 1 歲違背生物學常識,屬于題目設計的漏洞,而非思維拓展。
教育不應以打破常識為噱頭,強行讓孩子接受父親已故,非同一母親等牽強設定。
像爸爸有七個兒子,不是一個媽生的,試圖用 “多子女非同父同母” 的現實場景圓題。還有從親屬關系推導 “你是你父親的兒子,我是我兒子的父親,所以我 50 歲你 49 歲沒毛病”。
這種解讀看似合理,但這真不能讓人懷疑這題目本身是有缺陷的。
![]()
真的覺得這種需要依賴極端、小眾的現實場景才能成立的題目,早已脫離了 “面向多數學生” 的教育初衷,變成了考驗腦洞大小的游戲。
![]()
太有點大人想歪思路,把孩子引到錯誤答案還不講理。
![]()
也看的出來,這些出題人是太想打破純算術題的局限了,但拓展的前提是不脫離基礎邏輯,比如 “計算 10 斤豬肉價格” 時,可引導孩子考慮 “批發價可能略低”,但需明確 “題目默認無優惠” 或 “給出優惠范圍”,而非讓孩子憑空猜測出題者的隱藏意圖。像 “父子年齡差 1 歲” 這類違背普遍常識的設定,已不是拓展思維,而是制造認知混亂。
當一道題需要依賴父親已故,多母生子等多數人難以想到的場景才能答對時,考察的已不是細心,而是對出題者思維的揣摩能力,這與教育培養客觀分析能力的目標背道而馳。
鼓勵多元,但絕對多元無界限。別為了答題強行找理由。
面對這些“神仙題”,我們最好的應對方式,或許就是:
放下“我必須全懂全對”的包袱,也放下“孩子必須全懂全對”的焦慮。把解題的戰場,變成思維的練兵場。讓孩子看到,當一個問題看起來“不對勁”時,我們是如何冷靜地分析、大膽地質疑、并靈活地尋找多種可能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