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冒雨舉辦閱兵儀式】【朝鮮在閱兵中展現(xiàn)了多種先進武器】【朝鮮閱兵現(xiàn)場】
10月10日的平壤,被綿綿秋雨籠罩。在雨幕之下,朝鮮舉行了一場格外引人注目的閱兵儀式。
![]()
對于金正恩來說,選擇在雨中舉行閱兵,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象征。在國際社會普遍對朝鮮實施制裁、美國繼續(xù)保持高壓政策的背景下,金正恩要通過這樣一種“艱苦場景”,向外界釋放信號:無論外部多么惡劣,朝鮮都不會屈服,反而會愈挫愈勇。
更重要的是,朝鮮此舉還意在提醒外界:制裁、威脅、封鎖,都無法改變朝鮮“以核保國”的戰(zhàn)略路線。頂著風雨前行的閱兵式,正是這種“逆風不退”的象征性體現(xiàn)。
而在這場閱兵之中,最吸引眼球的,不是士兵的方陣,也不是坦克的轟鳴,而是那枚首次公開亮相的“火星-20”洲際彈道導彈。據(jù)朝中社報道,當該導彈方陣緩緩駛入廣場時,閱兵現(xiàn)場掌聲雷動,觀眾的熱烈歡呼聲將現(xiàn)場氣氛推向高潮
朝中社稱,它是“最先進的洲際核戰(zhàn)略武器系統(tǒng)”,具備“多彈頭打擊能力”,能夠對美國本土任何地區(qū)實施精準打擊。
![]()
對于朝鮮來說,這個“大殺器”的亮相意義非同一般。從軍事角度看,火星-20代表著朝鮮核力量的“質變”。固體燃料加上機動發(fā)射,意味著反應時間更短,可隨時發(fā)射,不易被偵測。再加上多彈頭設計,讓美國的反導系統(tǒng)防不勝防,一個導彈可攜帶多枚核彈頭,能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從華盛頓到洛杉磯,理論上都在打擊范圍之內。
有分析指出,這款導彈的設計理念,與中國“東風-41”以及俄羅斯“薩爾馬特”有一定相似之處,體現(xiàn)出朝鮮在戰(zhàn)略技術領域的飛躍。朝中社更直言:“我國的國防科技潛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句話的潛臺詞很明顯:朝鮮不僅已經(jīng)“有核”,而且“能打”。
而除了“大殺器”的亮相外,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閱兵儀式上的講話,也格外耐人尋味。他不僅向海外執(zhí)行任務的朝鮮軍人表示“熱烈鼓勵”,還特別強調“只有依靠武力和勝利,才能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永久偉業(yè)。”這句話,可以說是整場閱兵的精神核心。
一方面,這透露出朝鮮今后將繼續(xù)堅持“以核保國”的路線。金正恩明確表態(tài)“只有武力才能保障安全”,這意味著無論外界如何施壓,朝鮮不會放棄核武器,也不會重新回到無核談判的老路。對美國而言,這是一種警告:別再幻想用制裁換棄核。
![]()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金正恩這番話就等同于公開宣示朝鮮不會再接受“被動防御”的局面,而是要以強硬姿態(tài)正面回應美國的挑釁。
另一方面,金正恩在講話中還提到,朝鮮軍隊的英雄氣概不僅要體現(xiàn)在保衛(wèi)國家上,還要體現(xiàn)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前哨”。這表明,朝鮮正在推進軍事科技向民用領域轉化,推動“以戰(zhàn)促產”“以軍興國”的戰(zhàn)略。
從旁觀角度來看,朝鮮此次亮相的火星-20表面上是沖著美國去的,但實際上它震懾的遠不止美方,還有日本和韓國。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一旦危機爆發(fā),美國的“保護傘”未必能擋住來自北方的打擊。
而對于中方來說,這其實也有好處。過去幾年,美國把主要精力放在印太和臺海方向,如今朝鮮突然展示這種“可打本土”的戰(zhàn)略武器,美國不得不在半島重新投入資源。這在戰(zhàn)略上對美國起到了牽制作用,美國在東北亞越忙,中國的地緣空間就越穩(wěn)。
總的來說,這場雨中的閱兵,遠比外界想象得更有分量。它不僅是朝鮮內部的慶典,更是一次國際戰(zhàn)略宣示:朝鮮不再只是“有核國家”,而是“有能力打到美國的國家”。可以預見,接下來美朝乃至朝韓關系可能會更加劍拔弩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