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農村娃來說,小時候在山里面應該沒少吃各種野果。其中有一種果子,它里面含有百多條蟲子,以前農村娃就常采摘它來賣錢交學費。
![]()
但是現在價值依然很高,一斤能賣到80元,如果大家碰到了,可不要忘記采摘,它就是“五倍子”。
01
為啥從沒吃過咸味的水果?
提起水果的味道,大家最先想到的無非是酸、甜,或是酸甜交織,難道在天然水果的世界里,“咸黨” 就真的沒有一席之地嗎?
![]()
直到我偶然發現,沒吃過,可不代表不存在 —— 這世上竟真有能結出 “咸果子” 的樹,更有意思的是,它還能結出另一種 “特殊果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種藏著 “咸秘密” 的植物,名叫鹽膚木,隸屬于漆樹科鹽膚木屬。
說起來,它可不是什么珍稀罕見的 “小眾植物”,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見到它的身影,而且不同地方對它的稱呼也各不相同,不過最廣為人知的,還要數 “五倍子樹” 這個名字。
02
五倍子樹的葉子,也透著一股 “與眾不同”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早就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木狀如椿,其葉兩兩對生,長而有齒…… 正葉之下,節節兩邊有直葉,貼莖如箭羽狀。”
![]()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這樹的葉子竟像 “疊羅漢” 似的,在大葉子下面,還貼著一層小小的 “附葉”,看起來格外奇特。
其實,五倍子樹的葉子屬于羽狀復葉,所謂的 “正葉”,就是長在總葉柄上的小葉;而那些貼在莖上的 “直葉”,則是特化后的總葉柄 —— 它變得又平又寬,看起來像葉子,實際功能也和真葉子差不多,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學上把這種結構叫作“假葉”。
而咱們常說的五倍子,就常常長在這些葉柄的位置上。
03
五倍子是一種“蟲癭”
既然提到了五倍子,就不得不澄清一個常見的誤會:很多人覺得五倍子是五倍子樹的果實,畢竟樹名都因它而來。
可實際上,五倍子樹真正的果實叫 “鹽膚子”,五倍子壓根不是果實,而是一種 “蟲癭”。
簡單說,就是角倍蚜等蚜蟲在鹽膚木上寄生時,刺激葉片組織,讓其異常增生形成的 “小腫瘤”。
![]()
這些 “腫瘤” 可不是沒用的贅生物,而是蚜蟲寶寶們的 “專屬家園”。隨著蚜蟲不斷繁衍,這個 “家” 還會慢慢 “擴建”,變得越來越大。
不過,等時機成熟時,人們就得及時處理這些五倍子,把里面的蚜蟲 “請” 出去 —— 不然等它們長出翅膀,說不定就會 “拆家” 逃走,破壞五倍子的利用價值。
五倍子還有個形象的別名,叫 “百蟲倉”。要是你切開一個新鮮的五倍子,就會發現癭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東西,可不是什么面包糠,而是鮮活的蚜蟲。
角落里那團像 “白芝麻” 似的東西,也不只是蚜蟲的分泌物,還混著 “蚜蟲長輩” 的尸體 —— 真可謂 “一家人整整齊齊”,把 “家” 的概念貫徹到了極致。
不過,新鮮的五倍子顏值可不低,翠綠的外殼透著一股小清新,也難怪會有人把它錯認成樹木的果實。
除了藥用價值,五倍子還有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用途 —— 染黑。
它不僅能用來染布,還是古代人染發、牙齒美黑的 “核心黑科技”。這背后的秘密,就藏在它富含的單寧里:單寧和鐵鹽相遇后,會形成穩定的非水溶性黑色物質,天然又持久,是當之無愧的 “天然黑色染料”。
04
五倍子樹真正的果實叫“鹽膚子”
講完了 “喧賓奪主” 的五倍子,咱們該把目光轉向真正的 “主角”—— 鹽膚子了。作為五倍子樹的 “親生果實”,鹽膚子本該大放異彩,卻偏偏因為顏值平平,成了路邊無人問津的 “小透明”,實在有點委屈。
![]()
每年 10 到 11 月,是鹽膚子成熟的季節。這時,枝頭會掛滿一串串紅棕色的小果子,數量多到能把枝條壓得微微下垂。可別被這 “豐收景象” 騙了,每一粒鹽膚子都只有綠豆大小,里面還藏著一顆大大的果核。要是放進嘴里,輕輕一舔,果肉就沒了,連嗑瓜子都比它 “有肉吃”,實在算不上 “實惠” 的果子。
但鹽膚子也有自己的 “殺手锏”—— 味道夠特別。它的果皮表面,常常會覆蓋一層薄薄的 “鹽霜”,摸起來有點粗糙,這也是它得名 “鹽膚子” 的原因。
而且它的味道可不是單一的咸,而是帶著一絲酸的 “咸酸口”,有些品種還會透出點甜味,越品越像咱們常吃的 “咸話梅”。
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地方的人會用它泡水,代替醋來調味,別有一番風味。
05
鹽膚子 “代鹽” 的歷史
在古代,鹽可不是如今這樣隨手就能買到的 “日用品”,而是妥妥的 “奢侈必需品”—— 開采難、運輸貴,普通百姓想吃到鹽,得費不少功夫。
![]()
正因如此,像鹽膚子這樣能天然產生咸味、又隨處可見的植物,就成了鹽的 “理想平替”,幫不少人解決了 “無鹽調味” 的難題。
鹽膚子 “代鹽” 的歷史,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悠久。早在唐朝,就有 “嶺南人取子為末食之,酸咸止渴,將以防瘴” 的記載;《本草綱目》里也提到:“核外薄皮上有薄鹽,小兒食之,滇、蜀人采為木鹽”。
不同地方的人,都從鹽膚子里找到了 “鹽” 的替代品,也給它起了不少別名:“蜀人謂之酸桶,亦曰酢桶;吳人謂之鹽麩;戎人謂之木鹽”,從這些名字里,就能看出它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過,古人不知道的是,鹽膚子的 “鹽” 和我們吃的食用鹽,其實不是一回事。那層 “鹽霜” 是蘋果酸鈣的結晶,也是它咸味的來源 —— 所以它的咸,帶著酸意,不像氯化鈉那樣純粹。用來調調味、解解饞沒問題,但它不能提供人體必需的鈉元素,終究沒法真正取代食鹽。
也正因為如此,當食鹽變成隨手可得的物資后,鹽膚子就漸漸成了 “過氣網紅”。
結語
如今,它的光芒不僅比不上名聲在外的五倍子,連 “鹽膚木” 這個本名,都常被 “五倍子樹” 取代。
但即便如此,鹽膚子也沒完全 “退出舞臺”—— 要是在野外求生,或是戶外野炊時找不到鹽,摘下幾個鹽膚子,舔一舔那層 “鹽霜”,依然能解燃眉之急,續寫它 “代鹽人” 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