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人形機器人領域頭部企業 Figure 發布第三代產品 Figure 03,憑借柔性設計、毫米級觸覺感知及規模化量產能力,再次引發行業關注。這家由連續創業者 Brett Adcock 于2022年創辦的企業,僅用三年便完成從技術原型到商業化交付的跨越,背后離不開創始人的跨領域經驗、頂級資本加持及對 “通用機器人” 賽道的精準布局。
![]()
Figure 的快速成長,與創始人 Brett Adcock 的創業基因深度綁定。公開資料顯示,Adcock 的創業歷程始于2012年,其創辦的線上人才市場 Vettery 以精準匹配模式切入職場招聘賽道,最終被瑞士企業收購,為其積累了首筆創業資本與商業化經驗。此后,他跨界進入電動航空領域,創辦 Archer Aviation 并推動公司于2020年底上市,展現出在硬科技領域整合資源、實現技術落地的能力。
2022年,Adcock 瞄準人形機器人的萬億級市場空白,在加州圣何塞創立 Figure。不同于傳統機器人企業聚焦實驗室技術,他從創立初期便確立 “技術研發與量產落地同步推進” 的策略 —— 這一思路也延續至 Figure 03 的研發中,例如采用模具化生產替代數控加工,將零件裝配步驟大幅精簡,為后續規模化奠定基礎。Adcock 在 Figure 03 發布會上直言:“通用機器人的價值不在于實驗室里的參數,而在于能否走進家庭、工廠,解決真實場景的需求。”
Figure 的融資歷程堪稱人形機器人賽道的 “標桿案例”。據公司公開信息,2024年2月,Figure 完成 6.75 億美元 B 輪融資,投資者名單涵蓋英偉達、微軟、OpenAI 及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投后估值達 26 億美元。
2025年9月,Figure 再獲 10 億美元 C 輪融資,投后估值飆升至 390 億美元,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此次融資資金主要用于兩大方向:一是 BotQ 專屬制造工廠的產能提升,將首期年產能從 1.2 萬臺擴至 3 萬臺;二是家庭場景適配技術的研發,包括柔性織物外層、無線感應充電等 Figure 03 的核心升級點。值得注意的是,C 輪融資中未出現 OpenAI 身影,這與 Figure 2025年2月終止合作、推出自研 AI 模型 Helix 的戰略調整相呼應,顯示公司在核心技術上的自主化傾向。
![]()
目前 Figure 尚未公開具體營收數據,但從商業化進展可窺見其營收模式與增長潛力。據 2024 年 12 月公司公告,Figure 已向付費客戶交付 Figure 02 系統,首個重要合作案例是與寶馬集團達成的產線部署協議 ——2024年1月起,Figure 01、02 先后進入寶馬斯巴達堡工廠,承擔零件搬運、設備巡檢等重復性工作,成為行業內較早實現 “付費商業化” 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從產能規劃看,Figure 的營收增長將依賴量產能力的釋放。BotQ 工廠作為其核心生產基地,采用自主設計的產線流程,每臺 Figure 03 的制造成本較 Figure 02 下降,且隨著產量提升,成本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公司計劃未來四年累計出貨 10 萬臺,其中 B 端工業場景仍是短期營收主力,而家庭場景則被視為長期增長引擎 ——Figure 03 支持的澆花、家務處理等功能,已進入家庭用戶測試階段。
![]()
Figure 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將‘實驗室級技術’轉化為‘可量產產品’的能力。Figure 03 的兩大技術突破具有行業標桿意義:一是指尖 3 克壓力感知的觸覺傳感器,解決了傳統機器人抓取易碎品、不規則物體的痛點;二是 10 Gbps 毫米波數據卸載技術,讓機器人艦隊能實時上傳數據、持續迭代 AI 模型。
隨著 Figure 03 的發布與 BotQ 工廠產能的提升,這家成立三年的企業正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從 “概念” 走向 “實用”。無論是 Adcock 的連續創業經驗,還是頂級資本的持續押注,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 —— 在萬億級的通用機器人市場中,搶占 “規模化交付” 的先機。
來源:星河商業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