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比亞迪漢家族再添新成員——漢長續航版上市。此次上市的漢長續航推出DM-i與EV兩種動力共七款車型。
![]()
其中,漢DM-i(參數丨圖片)長續航版純電續航提升至245公里,虧電油耗僅3.44L/100km,補貼后售價15.98萬-18.98萬元;
漢EV長續航版有635公里和705公里兩檔,百公里電耗更低至10.6kW·h,補貼后售價17.38萬-20.58萬元。
事實上,對于比亞迪王超系列,乃至整個比亞迪品牌而言,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若將時間拉回2020年,彼時的中國中高端轎車市場,仍是德日系合資品牌的后花園。大眾帕薩特、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等合資競爭對手幾乎壟斷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
燃油車時代,中國品牌要么在15 萬以下價格帶內卷,要么嘗試沖擊高端卻因品牌力鎩羽而歸。
直到初代比亞迪漢登場,憑借刀片電池的安全突破、DM-i 混動技術的油耗優勢,以及 3 秒級的加速性能,才首次讓合資品牌真切感受到了 “威脅”。也正是漢為自主品牌蹚出了一條路,市面上開始涌現更多自主高端轎車產品。
至此,中國高端轎車市場由此迎來“攻守易型” 的轉折,自主品牌不僅打破了合資品牌在這一細分領域的壟斷,更逐步掌握了市場主動權。
但與此同時,新車型的密集上市與市場價格戰的加劇,也讓漢這位“破局功臣” 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
正因如此,無論是今年漢L的到來,還是此次漢長續航版的上市,核心目的都是鞏固漢家族的市場地位。
若說漢L 是憑借兆帕千瓦閃充這一行業獨特的領先技術,帶領漢家族實現品牌“向上沖”;那么漢長續航版的到來,則是比亞迪堅守 “技術普惠” 理念的體現,以更親民的價格覆蓋更廣闊市場,最終帶動銷量增長。
與此同時,透過漢長續航版的上市,我們更能清晰看到漢家族快速成長的底層邏輯。
![]()
技術邏輯:以“用戶導向”的技術開發
從初代漢上市到歷次新車升級,比亞迪漢始終堅持“用戶痛點導向” 的技術路線:
用戶怕安全,就研發刀片電池;用戶怕油耗高,就研發DM-i 混動;用戶怕續航短,就迭代八合一電驅系統。用戶煩擾充電麻煩,就帶來了兆瓦閃充技術,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
這種“用戶導向”的技術邏輯,讓比亞迪的技術突破始終“接地氣”,真正解決了新能源在使用過程中的一些痛點。
而漢L長續航版同樣延續了這一邏輯。
![]()
比如目前,主流插混B 級車的純電續航多在 120-180 公里,用戶仍需頻繁切換 “油電模式”,始終擺脫不了 “加油焦慮”。
漢 DM-i 長續航版直接將這一數據拉到 245 公里,以 “一周通勤 5 天、每天 40 公里” 的主流場景計算,用戶完全可以實現 “周一滿電、周五回家仍有余電” 的零油耗通勤。
更難得的是,續航提升并未犧牲能耗。3.44L/100km 的虧電油耗,甚至比不少 A 級燃油車還要省油。再疊加1560公里的綜合續航,意味著用戶從北京開到上海,中途只需補能一次。
漢EV長續航版則搭載全新八合一智能電驅系統,純電續航起步635公里,最高705公里,而百公里10.6kW·h的電耗表現,則超過特斯拉Model 3的11.3kW·h。
比亞迪漢的能耗提升不僅在新車上,老車型也通過OTA享受。針對搭載第五代DM技術的漢DM-i,比亞迪更將陸續推送油耗OTA,讓車輛百公里虧電油耗從3.8升降低至3.35升。
產品邏輯:與時俱進的系統性升維
從初代、到漢L,再到此次漢長續航版,每次漢家族的新產品,都并不是某一產品點的“單點突破”,而是整個產品力的“系統性升維” 。
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能耗和續航之外,在智能化、安全、操控等層面,比亞迪漢長續航版都有與時俱進的系統性改進。
![]()
比如智能體驗上,漢長續航版實現了與新勢力對齊。DiLink 100 高階座艙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支持 “手車互聯 + 無麥 K 歌”,語音控制的響應速度比上一代提升 30%;
“天神之眼” 輔助駕駛系統覆蓋超過300 種泊車場景,從 “窄位停車” 到 “斜列泊車” 都能輕松應對。更關鍵的是,比亞迪敢于承諾 “在中國市場,對所有‘天神之眼’用戶的泊車安全問題全面兜底”。這種 “敢負責” 的態度,比任何參數都更能贏得用戶信任。
另外,在操控和安全層面,漢長續航版還全系標配的了TBC 高速爆胎穩行系統,堪稱 “極端場景的安全衛士”。
![]()
當車輛以 190km/h 的高速爆胎時,系統能在毫秒級內識別險情,通過 “橫縱垂三向協同控制”(橫向糾正跑偏、縱向降低車速、垂向穩定車身),大幅降低失控風險。
要知道,多數合資車型至今仍未配備類似技術,面對爆胎只能 “聽天由命”。
價值邏輯:堅持“技術普惠”,重塑價格錨點
合資品牌長期以來的“定價邏輯”,相同配置下,只需貼上“合資標”或者“豪華標”,價格就能高出3-5 萬元。
而漢的價值邏輯,是“技術普惠”,將自研技術帶來的成本優勢,轉化為用戶能感知的“價格福利”。
漢長續航版15.98 萬元的起售價,正是這一邏輯的典型體現:它將合資 B 級燃油車的 “入門價”,轉化成了中國品牌新能源車型的 “高配價”。
這種“價格倒掛” 讓消費者清晰看到合資品牌的溢價水分。花同樣的錢,買合資燃油車只能得到“落后的機械體驗”,但是買漢卻能擁有“先進的電動體驗 + 豐富的智能配置”。
![]()
更關鍵的是,比亞迪的“技術普惠” 不是 “賠本賺吆喝”,而是基于垂直整合的產業鏈能力。
從電池、電機、電控到車機系統,比亞迪實現了全產業鏈自研,大幅降低了核心部件的成本。這不僅大幅降低了核心部件成本,更形成了“自研降本→普惠用戶→擴大銷量→進一步降本” 的正向循環。而這也是多數依賴外購核心部件的新勢力品牌無法復制的優勢。
五年三級跳,漢改寫中國車的“高端敘事”
如果將漢的發展歷程拆解為三個階段,不難發現:它每一步的迭代,都精準踩中了中國汽車工業“向上突破” 的節奏。
1、2020 年:以“安全+性能”破局,撕開合資壟斷第一道裂口
2020 年7月,初代比亞迪漢上市時,中國中高端轎車市場仍處于 “合資統治” 的時期。20 萬元以上價格帶,自主品牌市占率不足 5%;消費者提到 “高端轎車”,第一反應仍是帕薩特、凱美瑞。
初代漢的 “破局點”,在于直擊兩個行業痛點:
一是“新能源安全焦慮”。彼時,新能源汽車 “自燃” 事件頻發,消費者對電池安全充滿擔憂。
初代漢搭載全球首款刀片電池,通過 “針刺測試不起火” 的極端驗證,徹底破解了這一痛點。
二是 “中國車無性能” 的偏見。漢 EV 四驅版 3.9 秒的零百加速,直接對標特斯拉 Model S,讓消費者意識到 “中國品牌也能造高性能轎車”。
更關鍵的是,初代漢以20 萬 + 的均價,首年銷量就突破10萬輛,成為首款月銷破萬的中國品牌中大型車。
這一成績的意義,遠超 “一款車型的成功”。它證明中國品牌不僅能在中低端市場 “內卷”,更有能力在合資品牌的 “核心陣地” 站穩腳跟。
正如比亞迪王朝網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路天所說:“中國品牌沖擊中高端市場,第一步是讓消費者‘敢買’,漢做到了。”
2、2024 年:以 “油電同價” 站穩,重構中高端轎車的價值規則
如果說初代漢是 “破局者”,那么 2024 款漢就是 “規則改寫者”。
2024 年 2 月,2024 款漢榮耀版以 16.98 萬元起售價上市,實現近4萬元的價格下探。
![]()
2024 款漢的上市,直接推動漢家族月銷連續破 3 萬,累計銷量突破 80 萬輛,登頂 B+C 級轎車市場銷冠。
更重要的是,它帶動了整個中國品牌中高端轎車市場的崛起,諸多車型紛紛跟進“油電同價” 策略,合資品牌的 價格護城河開始崩塌。
3、2025年:以 “百萬銷量”樹立中國品牌高端標桿
2025 年 7 月,比亞迪漢迎來第 100 萬車主交付 —— 這是中國品牌首個達成 “百萬銷量” 的中高端轎車系列,也是全球范圍內最快達成百萬銷量的新能源中大型車。
百萬銷量的意義,不止于“數字里程碑”,更在于它證明了 “中國品牌高端化,不是曇花一現,而是長期趨勢”。
從2020 年到 2025 年,漢的用戶群體發生了顯著變化:最初,購買漢的多是 “嘗鮮者”—— 對新能源好奇、敢于嘗試新品牌;如今,漢的用戶中,諸多都是來自合資品牌B級車 的“增購” 用戶。
![]()
可以說,比亞迪的成功,為中國品牌沖擊中高端市場提供了兩個個核心啟示。
第一,技術創新必須是“以用戶為中心”。
中國品牌要打破合資壟斷,不能只靠 “參數堆料”,而是要像比亞迪一樣,從用戶的真實痛點出發(如續航焦慮、安全擔憂、用車成本),用技術解決問題。只有讓用戶 “感知到技術的價值”,才能真正贏得信任。
第二,高端化不是“高價化”,而是 “價值化”。
很多中國品牌沖擊高端,誤以為 “漲價就是高端”,結果陷入“高不成低不就” 的困境。而漢的經驗證明,高端化的核心是“用更優的價格,提供更優的體驗”,通過技術普惠,讓普通消費者也能享受到高端配置,才能實現“高端化與大眾化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