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利普·阿吉翁資料圖。
本賬號接受投稿,投稿郵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菲利普·阿吉翁:技術革命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嗎?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5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
![]()
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委員會表示,獲獎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創造性破壞如何制造沖突,必須以建設性的方式進行管理。否則,創新將受到老牌公司和利益集團的阻礙,這些公司和利益集團可能會處于不利地位。
“獲獎者的工作表明,經濟增長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必須維護創造性破壞背后的機制,這樣我們就不會再次陷入停滯,“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委員會主席約翰·哈斯勒說。
菲利普·阿吉翁在《創造性破壞的力量》一書中,運用熊彼特增長范式解析了當下經濟中的重大謎題,探尋經濟發展的動力,強調了創新的核心作用。
面對技術革命,我們應該擔憂還是期盼?一方面我們或許感到害怕,因為技術革命會加快工作的自動化,用機器取代人力來完成任務。另一方面我們則會持歡迎態度,因為它們會催生一系列次級創新,影響經濟中的所有部門,促進增長。
不過,在啟動浪潮的技術發明與實現浪潮的增長起飛之間有顯著遲滯。市場上最早出現蒸汽機是在1712年,但直至1830年,我們才觀察到英國的人均GDP增長加速。
從通用發明出現到后續增長加速之間的遲滯因何出現?為什么此前的技術革命都沒有如19世紀的英國工人內德?盧德和1930年的凱恩斯擔心的那樣帶來大規模失業?人工智能革命的前景如何;是創造就業還是摧毀就業?著名經濟學家菲利普·阿吉翁等人在《創造性破壞的力量》一書中探討了這些謎題。
1.浪潮的擴散為何存在遲滯?
為理解這一遲滯現象,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技術革命的某些特征。技術革命源于能產生某種“通用技術”的根本性創新,這種技術將改變整個經濟的面貌。通用技術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它們會催生大量的次級創新浪潮,分別對應上述通用技術在經濟生活中特定部門的應用;第二,這些技術會逐漸得到改進,使用戶成本隨時間下降;第三,這些技術將無處不在,擴散到經濟生活中的所有部門。
下面我們來分析以上幾個特征如何幫助解釋通用技術背后的創新發生時間與經濟增長顯著加速時間之間的延遲現象。
(1)次級創新的重要性
通用技術并非“即插即用”屬性,將它應用于經濟中的不同部門必須依靠次級工藝創新。每個次級創新都是讓通用技術適應特定部門的需要。例如,生產裝配線就是電力革命應用于汽車制造業的一種次級創新,在線購物則是信息技術革命應用于商業服務業的一種次級創新。此類次級創新改進了企業生產工藝,提高了它們的生產率,因而成為長期增長的源泉。
不過,次級創新需要時間。另外開展次級創新需要從生產中轉移部分資源,也會導致GDP增長率在短期內下降,或者至少推遲人們期望的通用技術激發的增長提速。
例如,在1869-1900年,制造業逐漸減少了對水輪和水力渦輪機的使用,同時蒸汽發動機和渦輪機相應增加。然后從20世紀開始,蒸汽動力機器讓位于電力機器,起初較為緩慢,然后加速推進。最終,新通用技術的推廣表現為S形曲線,類似于新冠疫情的發展:初期緩慢推進,然后快速擴散,最終達到平臺期。
(2)企業內部技術推廣的遲滯
第一,在某些情形下,社會甚至永遠不會轉型采用新技術的最優利用方式,因為沒有出現次級創新,或者人們并不普遍接受,放棄了生產率提高的機會。
例如,傳統鍵盤(QWERTY)被所有英語系國家采用,但這種鍵盤的布局設計遠遠說不上最優,其他一些鍵盤布局能實現快得多的打字速度,但他們卻并未取代品質更差的傳統鍵盤。因為,技術上的相互依賴有利于更早出現的技術,也就是傳統鍵盤。雇主愿意購買傳統鍵盤,因為他判斷打字員受過這種鍵盤的訓練;打字員聽到的建議也是學習傳統鍵盤,因為人們以為大多數企業會采用這種鍵盤。另一個原因是,隨著整個產業趨于采用單一標準,采用該標準的平均成本會下降,企業采用其他鍵盤的成本則會高得多。于是,企業和用戶依然在使用非最優的傳統鍵盤。
另外,我們注意到從舊通用技術向新通用技術轉型會強化創造性破壞過程。這是因為與在位企業不同,新企業擁有不需要承擔新舊技術轉型成本的優勢。與之對應,新通用技術的出現將伴隨著企業的進入和退出。
(3)通用技術使用的改進
新通用技術不是立刻見效的,人們需要時間來了解如何高效地使用它。邊干邊學的過程表現在包含新通用技術的資本價格的時間變化上:隨著新機器采納通用技術的效率提高,采用同樣技術的早期版本的現有機器的價格將下跌。例如在法國,運行時速達320公里的第二代高速列車的出現,就使最高時速為260公里的第一代高速列車降價。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電力的價格下降到原來的百分之一。在25年的時間里,同等品質的計算機的價格更是下降到萬分之一。
(4)居民家庭對新通用技術的采用
與企業對新通用技術的采用從遲滯到加速相似,居民家庭對待新技術也有類似的現象,主要是源于價格的下跌。
(5)地方基礎設施與制度的缺陷
與電力革命有關的技術浪潮用了近20年才從美國擴展到其他發達國家,特別是西歐與日本。有學者認為,這一延遲是由于那些國家因二戰導致制造設備破舊、生產組織失序和人力資本損失,它們必須建設適合采用電力的新型工廠,并改變管理方式。而在戰爭結束、國際貿易重啟之前,這些都無法做到。必須在完成結構變革后,電力革命浪潮才能抵達歐洲。
與此相似,這些學者認為信息技術推廣的延遲源于不容易制定合適的經濟政策與制度,尤其是開放勞動力市場及產品和服務市場,還有投資于高等教育和研究等領域。我們再次看到,結構調整成為技術浪潮推廣的前提條件。
(6)生產率測算的困難
新通用技術帶來的生產率進步有時很難測算,尤其是在通用技術引入之后的短時期內。無可否認,信息技術促進了生產率提升,不只是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還包括思想觀念的生產。如借助Skype和Zoom等軟件,來自不同大學與不同國家的學者能夠比過去遠為便利地交流,更好地在研究項目上開展合作。但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相比,信息技術給思想生產帶來的生產率收益可能更難測算。
還有,信息技術的成果集中在服務業,而服務業生產率比制造業更不易測算。有研究指出,“品種的增加、送貨的及時性提高、客戶服務的個性化,這些服務改善在生產率統計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反映”。
(7)人工智能:未來的新增長浪潮?
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生產活動,但為什么我們還沒有看到發達國家的增長率出現飆升?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生產和研究的某些關鍵投入仍不能實現自動化。由此導致盡管其他許多任務已實現自動化,勞動在生產過程中依然不可或缺。于是勞動力變成了一種稀缺要素,使其價格即工資逐漸提高,制約了人工智能帶來加速增長的潛力。
第二種解釋認為如果沒有合適的制度,技術革命可能反而會成為增長的障礙而非催化劑。在缺乏有效競爭政策的情形下,信息技術革命實際上可能會打擊創新。
2.工業革命與就業:不可調和的對立?
(1)來自歷史視角的考察
人們對機器會摧毀人類工作崗位的擔心由來已久。早在1589年,當威廉?李發明織襪機以后,勞工階級對其后果異常害怕,致使李到處碰壁并遭到威脅。于是,李把發明敬獻給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希望獲得專利,但女王以如下宣言表示拒絕;“至于你的發明可能給我可憐的臣民帶來的影響,肯定會剝奪其工作崗位,使之淪為乞丐,毀掉他們。”
隨時間推移,竭力保護特定行業免受技術進步侵害的職業行會逐漸喪失了影響力。1769年的一部法律規定要保護機器免受破壞,但隨著織布機的普及,破壞行動事實上有所加劇,在1811-1812年的盧德暴動中達到高潮。1812年,議會通過法律,把破壞機器定為死罪。
官方對技術進步的這一態度轉變因何而來?
最主要是來自從制造品出口中獲利的資本所有者,他們大力宣揚技術進步給生產、出口和就業帶來的正面效應。這些“資本家”在英國議會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代表,而議會的勢力又逐漸超越了王權。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開始關注技術性失業,這一術語是由凱恩斯引入的。
什么樣的工作最為脆弱?
在19世紀,由于資本對技能勞動力的取代,手工業者面臨被機器替代的最大風險。這一模式在20世紀有所改變,實物資本與教育構成了互補性的投入,于是非技能工人成為自動化的受害者,之后的信息技術革命強化了這一趨勢。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大量有關“技能偏向性技術變革”的研究文獻,技術進步增加了對技能勞動力相對于非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導致低技能勞動力的失業增加,與技能勞動力的工資差距拉大。
(2)自動化給工廠創造的就業崗位多于摧毀的就業崗位
對總量層面的自動化水平做測算面臨若干困難。因此,在近期同加拉威爾合作的一項研究中,我們引入一套測算工廠微觀層面的自動化水平的指標。我們的測算結果顯示,自動化對就業其實有正面促進作用,而且隨時間加強。一家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在當前提升1個百分點,會使2年后的就業提高0.25%,使10年后的就業提高0.4%。特別需要指出,這個效應對非技能制造業工人依然為正。與人們的預想相反,自動化給工廠創造的就業崗位多于摧毀的就業崗位。
應該看到,自動化帶來的積極效應不止于就業方面。我們還發現,自動化會導致銷售額增加,消費價格下降。因此,它促進的生產率收益被員工、消費者和企業等各方分享。
自動化水平較高的企業有更高的生產率,使它們的產品能比競爭對手給消費者帶來更大價值,從而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反過來,市場份額的提升促使積極推進自動化的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雇用更多的員工。
如果從個體企業提升到產業層面,乃至整個經濟層面,結果又會怎樣?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產業的就業會增加,還是減少?在這里,我們再度發現自動化與就業之間存在正向關聯: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產業,恰恰是就業增加最多的產業。總體而言,更多的自動化伴隨著更多的就業。所以,試圖減緩國內企業開展自動化的任何措施,例如對機器人征稅,最終結果可能都不利于生產。
自動化本身不是就業的敵人。自動化使生產過程變得現代化,讓企業更具競爭力,從而贏得新市場,雇用更多員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產率效應。由蒸汽機和電力推動的前兩次工業革命同樣出現過這種生產率效應,也同樣可以由此解釋為什么當時都沒有造成某些人預言的大規模失業。
3.結論
本文挑戰了有關技術革命的兩個普遍的先入之見:第一是技術革命必然導致增長加速,第二是技術革命必然不利于就業。
雖然增長的確會加速,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一定時滯才會發生。特別是,不合時宜的制度可能阻礙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增長潛力。另外,過去的技術革命歷程表明,它們都沒有造成許多人預想的大規模失業。
事實上,致力于生產活動自動化的企業或工廠會成為就業的凈創造者;開展自動化不力的企業才會破壞就業,因為自動化推進不成功會導致它們走下坡路,甚至退出市場。
一個有意思的啟發是,對機器人征稅可能造成反生產的效果,因為這種稅收不利于自動化,將束縛企業開展創新、拓寬市場和創造新就業的潛力。■
入群可參加全年至少12場精彩閉門研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